海南省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研究──Ⅲ.主要的临床表现和控制措施
【摘要】: 本文报告海南省850例钩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若干控制措施评估。病人的临床分型以流感伤寒型为主(76.0%),病死率亦低(1.1%);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和肾型的构成比虽小,但病死率高,依次为44.8%、21.1%和17.7%。眼和神经系统后发症分别为6.0%、2.0%。全程全量为易感者接种对口的钩体菌苗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作者最后对海南省历年来钩体病的调查研究做了结论与建议。
|
|
|
|
1 |
马卫闽;肖海;林海;林亚华;吴玉林;王少扬;刘海周;;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0年04期 |
2 |
王德扬;;供人用的一种钩端螺旋体新菌苗(以化学合成培养基生产钩端螺旋体菌苗)[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74年02期 |
3 |
刘仁湘;蔡甸区1998至200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报告[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年05期 |
4 |
温金枝,肖福明,陈汉城;三明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1996年07期 |
5 |
朱洪海,戎成和;钩端螺旋体病误诊2例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1998年01期 |
6 |
叶春富,刘玉萍,邹武军,章康伟;钩端螺旋体病1309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年05期 |
7 |
彭志尧,温社煊,李富文;新会县三十一年来钩端螺旋体病调查报告[J];华南预防医学;1986年04期 |
8 |
张大荣;杭恒贵;韦俊儒;沈良德;韩四清;;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J];安徽医学;1992年02期 |
9 |
周明贤;蒋裕乐;;清暑解毒化湿法为主治疗钩端螺旋体病85例报告[J];江西中医药;1992年05期 |
10 |
周珏倩,任力杰,马志远;钩端螺旋体病引起颅内高压症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年03期 |
11 |
王爽,齐秀环;钩端螺旋体病[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年08期 |
12 |
彭沪春;吉水县1999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11期 |
13 |
章明太;;钩端螺旋体病若干问题进展(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年04期 |
14 |
王玉珍;钩端螺旋体病延诊一例的分析与讨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
15 |
;鈎端螺旋体病及其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57年03期 |
16 |
罗海波,章明太,郁俊豪,刘小凤,屠宝琦;十种常用化肥杀灭钩端螺旋体的实驗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64年02期 |
17 |
;钩端螺旋体病肺弥漫性出血—182例综合分析报告[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976年01期 |
18 |
薛振鹏;;钩端螺旋体病的神经系统后发症(参加全国钩体班学习后汇报材料之四)[J];华南预防医学;1978年01期 |
19 |
;钩端螺旋体病[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81年02期 |
20 |
龙宝光;犬钩端螺旋体感染所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