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城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摘要】:在贵阳城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和林外分别设置观测点,采用DUSTMATE仪器对大气颗粒物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1)日变化过程中,大气颗粒物浓度晴天和阴天日变化曲线走势基本一致,林内变化相对滞后于林外,晴天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作用大于阴天。(2)季节变化过程中,TSP、PM10、PM2.5林内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林外表现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林内和林外季节变化存在差异,而林内、林外PM1的季节变化差异不大,夏季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作用最强。(3)随着雨后天数的增加,林内和林外大气颗粒物浓度均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其变化趋势线为对数模型,且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减弱。(4)观测期内林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明显低于林外,林内TSP、PM_(10)、PM_(2.5)和PM_1分别比林外低32.76%、23.26%、10.63%和8.28%,说明森林对大粒径颗粒物的影响大于小粒径颗粒物,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森林植被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作用。
|
|
|
|
1 |
江刚;新的研究报告确认大气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
2 |
江英;大气颗粒物中的铂族金属[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
3 |
王婉,刘咸德,狄一安,赵立蔚,郭冬发,鲁毅强;天津市大气颗粒物铅的同位素丰度比测定[J];环境化学;2002年06期 |
4 |
江刚;大气颗粒物上的农药[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
5 |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7期 |
6 |
贺斌;抚顺市大气颗粒物组成成分特征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3期 |
7 |
王荫淞,李爱国,魏仑,张元勋,李德义,裘惠源,李燕,张桂林,谢亚宁,张静,张元茂,山祖慈;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研究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种态[J];核技术;2004年11期 |
8 |
谢云霞,罗文峰,李后强;大气颗粒物的分形特征[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6期 |
9 |
贺斌,张志军;大气颗粒物组分解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年01期 |
10 |
朱光华;;大气颗粒物采样膜本底值的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
11 |
董树屏;李金香;李琭;;应用扫描电镜-能谱系统对大气颗粒物中单颗粒的观测和识别[J];电子显微学报;2006年S1期 |
12 |
王荫淞;李爱国;张元勋;谢亚宁;李德禄;李燕;张桂林;;用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研究大气颗粒物中铁的种态[J];科学通报;2006年12期 |
13 |
吴成宝;胡小芳;王飞;盘志凤;;我国大气颗粒物表征研究进展[J];广州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
14 |
田艳丽;侯万国;周维芝;王文兴;;大气颗粒物的表面电特性和界面酸-碱反应特征平衡常数[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11期 |
15 |
刘智勇;丁恒康;邬敏;;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6 |
邹长武;郑雪峰;印红玲;;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化学质量平衡模型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
17 |
钱鹏;周立旻;郑祥民;杨健儿;;大气颗粒物色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
18 |
郭家珍,孙新熙;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苯并(a)芘浓度[J];中国环境监测;1988年03期 |
19 |
陈宗良,张远航,马慈光,何芬珠;京津大气颗粒物区域性的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1989年04期 |
20 |
宋文质,苏维瀚,丁国安,符基萌,俞香仁,许道国;庐山地区大气颗粒物的观测与研究[J];气象;199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