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论青藏高原隆起作用于大气的临界高度

刘晓东  汤懋苍  
【摘要】:在以前工作〔10〕的基础上,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及气候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度hc〗(~1.5—2km)。当高原隆起突破这一临界高度时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大气热力结构、亚洲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等一系列巨大转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祥德,陈联寿;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1994~2000)──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0年00期
2 ;青藏高原在变暖[J];湖北气象;1996年01期
3 张荣祖,郑昌琳;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区系演变[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4 罗四维;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J];高原气象;1983年02期
5 郑庆林,燕启民;青藏高原对莫东北侧初夏干旱天气影响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6 杨喜峰,蒋尚城;青藏高原OLR场的季节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04期
7 王建,刘泽纯,陈晔,黄巧华,陈霞;2.6 Ma BP前后亚洲季风系统的重组[J];古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8 周玖,黄修武,王学昌,刘延敏;青藏高原重力构造[J];地质科学;1983年04期
9 成升魁,沈镭;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资源科学;2000年04期
10 张耀存,钱永甫;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于大气临界高度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1999年02期
11 郑度,张荣祖,杨勤业;试论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J];地理学报;1979年01期
12 ;迎接青藏高原研究的最佳期[J];资源科学;1996年05期
13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14 杨伟愚,叶笃正,吴国雄;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场和环流场的诊断分析 Ⅰ.盛夏高原西部地区的水汽状况[J];大气科学;1992年01期
15 边巴次仁,陈万隆,周锁铨,王革丽;夏季青藏高原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6 郑度,李炳元;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17 温军;青藏高原农牧结合的功能、模式与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01期
18 李廷栋;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2年07期
19 林振耀,吴祥定;青藏高原气候区划[J];地理学报;1981年01期
20 谢贤群;青藏高原夏季地表面反射率的分布特征[J];科学通报;1983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徐祥德;周明煜;陈家宜;卞林根;张光智;刘辉志;李诗明;张宏升;赵冀俊;索朗多吉;王继志;;青藏高原地—气过程动力、热力结构综合物理图像—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TIPEX)[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李森;高尚玉;;青藏高原冻融荒漠化的若干问题[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罗照华;莫宣学;邓晋福;候增谦;江万;肖序常;赵志丹;;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三种构造体制——来自火成岩与成矿作用的约束[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李跃清;;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及上空环流场与东侧旱涝预测的关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国平;徐琪;;边界层动力抽吸作用与青藏高原热带气旋类低涡的关系[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热带气旋和季风”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薛典军;姜枚;;关于青藏高原南北向航磁负异常成因的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姜枚;薛光琦;董英君;A.Hirn;;青藏高原地震剪切波各向异性特征及解释[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柏晶瑜;徐祥德;周玉淑;张雪金;;春季青藏高原感热非均匀异常分布的初步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王东;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地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3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5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6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7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8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9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国;高速公路软土地基路堤填筑临界高度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2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周海儒;青藏高原特种旅游开发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长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10 戴晓燕;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应珊 禹伟良;发挥区位优势 推动高原经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柳原;青藏高原奏凯歌(上)[N];中国工业报;2004年
3 ;青藏高原奏凯歌(下)[N];中国工业报;2004年
4 朱立平 李斌;青藏高原隆起之“路”[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5 尉芳;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网站建成开通[N];西藏日报;2004年
6 来全立 本报记者 陈忠;缔造青藏高原优秀生物保健品牌宣扬神秘高原文化[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7 林英;青藏高原何时隆升 我科学家指点迷津[N];中国矿业报;2003年
8 刘莉 游雪晴;探秘世界第三极[N];科技日报;2004年
9 马生林;青藏高原生物生存形势严峻[N];中国民族报;2003年
10 记者 纪家梅;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取得丰硕成果[N];中国气象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