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hPa高原低涡生成机制的个例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1986年7月16—17日一次600hPa高原低涡生成的数值试验得出,高原涡的生成与高原短波辐射加热密切相关;地面感热对高原涡的生成起主要作用;高原可减缓北部的冷空气向南运动;该冷空气与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相遇,在青藏高原特殊下垫面的影响下,极易产生对流性不稳定、低涡扰动与降水。
|
|
|
|
1 |
孙国武,陈保德;初夏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过程[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1期 |
2 |
李国平,蒋静;一类奇异孤波解及其在高原低涡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
3 |
薛建康;冬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天气学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4 |
丁治英
,吕君宁;青藏高原低涡东移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
5 |
郁淑华,何光碧;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对高原低涡形成影响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6 |
徐裕华;濮梅娟;;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高原低涡形成的数值试验[J];四川气象;1992年03期 |
7 |
刘富明,洑梅娟;东移的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J];高原气象;1986年02期 |
8 |
郁淑华;高原低涡东移过程的水汽图像[J];高原气象;2002年02期 |
9 |
杨洋,罗四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能量场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2年02期 |
10 |
罗四维,杨洋;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1992年01期 |
11 |
郁淑华;高文良;顾清源;;近年来影响我国东部洪涝的高原东移涡环流场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7年03期 |
12 |
孙国武,陈葆德,吴继成,刘东汉;大尺度环境场对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作用[J];高原气象;1987年03期 |
13 |
冯学民;东风波对成都市天气的影响[J];四川气象;1999年03期 |
14 |
郁淑华;高文良;;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J];气象学报;2006年03期 |
15 |
郁淑华;;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进展述评[J];暴雨灾害;2008年04期 |
16 |
顾清源;师锐;徐会明;;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两类低涡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J];气象;2010年04期 |
17 |
高文良;郁淑华;;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平均环流场分析[J];高原气象;2007年01期 |
18 |
郁淑华;高文良;肖玉华;;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02期 |
19 |
郁淑华;肖玉华;高文良;滕家谟;;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数值试验[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03期 |
20 |
柳草;李跃清;李德俊;;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