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大尺度环境场对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作用

孙国武  陈葆德  吴继成  刘东汉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尺度环境场(南亚高压流型)与高原低涡发展东移或原地生消相联系的天气学事实。论述了大尺度环境场对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作用。指出:在涡度议程中由于(f+ζ)·V项和1/aco ω/λ·v/p 1/α ω/ u/p项的作用不同,高原低涡或发展东移,或原地生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汗青;郭品文;于波;;高原东部夏季凝结潜热对热带气旋频数的影响[J];气象科学;2011年03期
2 王智;;上海2009年“倒黄梅”天气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10年02期
3 陈斌;徐祥德;施晓晖;;南亚高压对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上层水汽异常分布的动力效应[J];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4 张雄;徐亮;苏永玲;曹晓敏;;青海省近七年雷暴天气特征分析[J];青海科技;2011年03期
5 李菲;段安民;;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亚洲地区降水和环流的影响——2008年个例分析[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6 林中达;;盛夏两类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的动力过程[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7 乔琪;;2008-08-15贵州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贵州气象;2011年04期
8 汪靖;吕江津;;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年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气象;2011年08期
9 杨群;晏理华;周长志;牛广山;;2009年铜仁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成因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10 刘学华;王立静;邱小伟;;浙中地区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响应[J];科技通报;2011年04期
11 屠月青;张科;奚丽霞;;哈密地区一次罕见的秋季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2期
12 雷薇;;石河子垦区大降水天气的形成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2期
13 兰明才;张耀存;;东亚副热带急流与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J];气象科学;2011年03期
14 葛洪燕;张定文;马静秋;;影响吐鲁番地区降雪的若干因子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6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云;毛文书;孙玉稳;;江淮梅雨异常与南亚高压的合成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2 张琪;陈海山;;春季南亚高压的强度异常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3 胡洛林;刘梅;濮梅娟;杨秋明;;夏季南亚高压的演变及其与梅雨关系的研究[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刘梅;胡洛林;李进喜;姜麟;濮梅娟;刘文军;;2002—2005年南亚高压进退与江苏梅雨关系研究[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刘梅;胡洛林;濮梅娟;杨秋明;;夏季南亚高压的演变及有关天气系统的响应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孙瑾;李维京;韩荣青;孙丞虎;;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前季风环流圈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王登炎;周小兰;;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与极端暴雨事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梅;胡洛林;张备;濮梅娟;;汛期南亚高压对江苏梅雨特征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刘梅;胡洛林;俞剑蔚;张备;邓华君;;江淮梅汛期(6-7月)100hPa南亚高压能谱分析——波能密度[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胡景高;周兵;;中国梅雨多模态特征分析[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南亚高压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影响因子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胡鹏;南海夏季风建立与南亚高压重建及其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杨建玲;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模态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陈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上对流层水汽变化和输送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曾刚;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王黎娟;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热力强迫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常越;南方暴雨的气候特征以及触发、维持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于玉斌;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李江萍;高原低涡的特征、环流形势及水汽轨迹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维;南亚高压位置的经向和纬向变化与印度季风以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谭晶;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郭帅宏;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李飞;南海夏季风建立特征分析和模拟及南亚高压西进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王群;春季青藏高原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王蕊;南亚高压中期纬向运动过程的气候学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苏东玉;南亚高压对长江上游夏季气候变化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郭准;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毛文书;江淮梅雨异常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常宏;对夏季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东北太平洋高压相互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郭起豪;湿润的南方为何“干渴”[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付芳芳 整理;新中国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詹璐 实习记者 李伟;为台风画像[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