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改良CTAB法快速小量提取微胚乳玉米基因组DNA
【摘要】:为了能快速小量提取微胚乳玉米基因组DNA,以微胚乳玉米幼叶为试材,采用改良CTAB法和传统CTAB法提取微胚乳玉米基因组DNA,并对所提取的DNA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扩增等方法进行检测。两种方法所得基因组DNA的OD260/OD280在1.8~1.9之间,电泳条带清晰,无蛋白质和RNA污染,DNA无明显降解,其浓度和纯度都适合基因工程实验操作的条件。改良CTAB法与传统CTAB法相比更简便快捷,可实现大批量的不同样本基因组DNA的同时提取,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有效和实用的微量提取微胚乳玉米基因组DNA方法,可满足以PCR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
|
|
1 |
黄万松;;玉米储存过程中减少破碎率的几点措施[J];现代农业;2006年08期 |
2 |
张赞平,端木通知;玉米染色体的制片及显带技术[J];洛阳农专学报;1995年01期 |
3 |
刘治先;玉米胚乳蛋白质及氨基酸遗传控制的研究现状[J];山东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
4 |
孙成学,蔡健;优质食用玉米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
5 |
黎裕,王天宇;玉米基因组学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J];玉米科学;2003年03期 |
6 |
张红梅,逄晶;对玉米破碎问题的分析及防止办法的思考[J];粮食储藏;2004年04期 |
7 |
;《玉米科学》2006年第14卷总目录[J];玉米科学;2006年06期 |
8 |
;《玉米科学》总目录[J];玉米科学;2009年06期 |
9 |
刘春菊;吴海虹;朱丹宇;刘春泉;李大婧;;即食玉米货架期间品质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1年10期 |
10 |
陶芳;程备久;;玉米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12年05期 |
11 |
;高营养价值玉米的培育[J];甘肃农业科技;1977年02期 |
12 |
郑长庚;许启凤;吴显荣;梁鸿秋;;高营养玉米的选育和利用[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1年04期 |
13 |
D.H.Schmidt;W.F.Tracy;巩振辉;;甜玉米胚乳类型近交遗传背景及吸涨过程中种子电解质的渗出量[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88年05期 |
14 |
高树仁,董炳友,林渭海,于清泉,苏传宝,泉德水;普通玉米和奥帕克-2玉米自交系间杂交当代籽粒性状的表现[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15 |
曾孟潜,刘雅楠,杨涛兰,李社荣;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与遗传[J];遗传;1999年03期 |
16 |
张军杰;黄玉碧;;玉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6年06期 |
17 |
郭燕姣;王静云;王林华;陆秀华;姜国勇;;玉米核糖体失活蛋白对3种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8 |
王益军;徐明良;邓德祥;卞云龙;;玉米DNA拓扑异构酶Ⅰ基因片段的克隆[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年04期 |
19 |
尹祥佳;翁建峰;谢传晓;郝转芳;王汉宁;张世煌;李新海;;玉米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作物杂志;2010年06期 |
20 |
郝秀静;梁翰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玉米赖氨酸含量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