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和Fe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天然方钠石近红外发光特性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Na8Al6Si6O24Cl2∶Mn和Na8Al6Si6O24Cl2∶Fe近红外发光材料。测定了荧光粉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室温下的光致近红外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在400nm紫外光和602nm可见光的激发下,Na8Al6Si6O24Cl2∶Mn粉末中的Mn5+(3 A2—3 T2,3 A2—1 E)发射了主发射峰位于1 200nm的近红外光谱。实验发现,Mn和S共掺提高了该粉末的近红外发光强度,文中对此提出了S-2-Mn5+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在334和500nm的激发下,Na8Al6Si6O24Cl2∶Fe粉末中的Fe2+(3 T1—5 E)发射了主发射峰位于1 000nm的红外光谱,该现象对提高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
|
|
|
1 |
巢志成,任建伟,崔敦杰;可见近红外光谱多功能实时测量系统[J];光电子.激光;1996年05期 |
2 |
王硕;徐可欣;;牛奶成分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预处理研究[J];红外;2006年11期 |
3 |
田璐;周庆莉;金彬;赵昆;赵嵩卿;施宇蕾;张存林;;润滑油的太赫兹波段光学与光谱特性研究[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9年11期 |
4 |
刘克岳,王金义,杨立华,吴人齐;Cd_(1-y)Zn_yTe晶体组分及均匀性的近红外光谱测试[J];分析测试学报;2000年06期 |
5 |
万明芳,魏希文, 何宇亮;纳米硅光致发光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
6 |
;半导体物理[J];电子科技文摘;2001年05期 |
7 |
彭爱华,谢二庆,姜宁,张志敏,李鹏,贺德衍;稀土(Tb,Gd)掺杂多孔硅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J];物理学报;2003年07期 |
8 |
王小波,刘渝珍,奎热西,董立军,陈大鹏;SiH_2Cl_2-NH_3配比对a-SiN_x∶H薄膜PL峰的影响[J];发光学报;2005年04期 |
9 |
冯力蕴;孔祥贵;;CdSe/ZnSe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合成新方法[J];发光学报;2006年03期 |
10 |
宋国利;梁红;;退火温度对ZnO:Eu~(3+)纳米晶发光性质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5期 |
11 |
张睿君;闫卫平;马灵芝;;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J];发光学报;2007年01期 |
12 |
刘技文;刘莹;张澎丽;赵捷;马永昌;安玉凯;;LiNbO_3/SiO_2/Si薄膜的蓝光发射[J];光电子.激光;2008年08期 |
13 |
贾晓昀;徐征;赵谡玲;张福俊;赵德威;唐煜;李远;周春兰;王文静;;退火及溅射气氛对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11期 |
14 |
李雪;李金华;方铉;魏志鹏;王晓华;;高质量ZnO微米棒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英文)[J];发光学报;2008年06期 |
15 |
张晓霞;石建新;龚孟濂;;掺铕(铽)多孔硅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6 |
王申伟;衣立新;何桢;胡峰;王永生;;SiO/SiO_2超晶格结构界面发光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5期 |
17 |
王香;马旭梁;封雪;郑玉峰;;ZnSe、ZnS量子点的可控合成与表征[J];发光学报;2009年06期 |
18 |
张晓松;李美成;李岚;黄青松;;ZnS:Eu/ZnS核/壳结构量子点自发辐射性能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4期 |
19 |
宿世臣;吕有明;张吉英;申德振;;衬底温度对ZnO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影响[J];发光学报;2011年07期 |
20 |
陈辰嘉,王学忠,高蔚,黄德平,米立志;非对称GaAs/Al_(0.3)Ga_(0.7)As双量子阱的光学特性和光学非线性[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