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福祥;根据遥感影像讨论九岭──江南地区的推覆构造格局[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6年06期 |
2 |
陶晓风;龙门山双石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探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3 |
胡新伟,邓江红;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构造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4 |
吴德超,何政伟,孙传敏,陶专,周四春;论推覆构造阵列——以新疆北山鳞片叠覆构造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5 |
陶晓风;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与前陆盆地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6 |
王运生,王士天;云南剑川-鹤庆一带新生代推覆构造成因机制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7 |
蔡学林,吴德超,魏显贵;东秦岭造山带多重滑脱推覆与A型俯冲模式[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8 |
施泽进;阿尔金南缘咸水泉推覆构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9 |
薛兰花;陕西李家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作用[J];岩土工程界;1999年01期 |
10 |
宋传中;秦岭-大别山北部后造山期构造格架与形成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1 |
陈鹏狮,张玉书,纪瑞鹏,冯锐,张淑杰;应用RS与GIS解译流域面积[J];东北水利水电;2004年04期 |
12 |
毛健全,张启厚,顾尚义;一种新的逆冲推覆构造组合类型—广西凭祥—板丰反向逆冲推覆构造组合[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
13 |
王相,刘平;秦岭造山带金矿控矿条件及资源前景[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5年05期 |
14 |
石绍清,蔡学林,吴德超,邓明森;武当山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鳞片叠覆模式[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15 |
宋传中,牛漫兰;巢湖北部青苔山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16 |
左大康,张仁华;卫星陆地表面气候研究的发展[J];地理研究;1988年04期 |
17 |
曾朝铭;长城遥感拾零[J];国土资源遥感;1993年03期 |
18 |
童庆禧;遥感科学技术进展[J];地理学报;1994年S1期 |
19 |
余旭初;适用于遥感领域的交互式图像处理系统[J];测绘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20 |
;《航天返回与遥感》1995年总目次[J];航天返回与遥感;1995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