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地形下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周边降水的影响
【摘要】:利用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14个气象观测站最近40 a(1966~2005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各站风向资料及西安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区域降水的影响,并尝试给予简要的原因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由于城市规模的发展,冬夏季均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明显"热岛",西安城区与临近区域的温度梯度在加大。热岛强度、影响范围冬季强于夏季;(2)无论冬夏季,温度空间距平差0℃线都呈Ω形,在其东西2侧分别有冷中心或冷区,暖区(暖中心)冬季强于夏季,西侧冷区(冷中心)夏季强于冬季,东侧冷区(冷中心)冬季强于夏季。冬夏季,降水总体分布的第1特征是:在Ω形东、西、南侧冷中心(冷区)降水量均增加,在暖舌北侧均减少;总体分布第2特征为:夏季东北少、西南多,冬季西少东多。2季节都存在个别站点的局地性差异;(3)第1特征的形成机制是明显的"温度锋区";第2特征形成机制是由热岛效应和季节性变化的环境风场间相互作用,降水的季节空间分布差异是由冬夏盛行风变化引起的;因地形造成盛行风方向的不同是导致降水空间分布复杂的主要原因。
|
|
|
|
1 |
张穗,何报寅,杜耘;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
2 |
林诚;削弱福州城市“热岛效应”绿化对策探讨[J];福建热作科技;2004年04期 |
3 |
漆梁波;近10年上海盛夏高温及热岛强度变化趋势[J];气象科技;2004年06期 |
4 |
张红,舒宁,陈宁;遥感用于广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分析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04年05期 |
5 |
张一平,何云玲,马友鑫,刘玉洪,李佑荣,窦军霞,郭萍;昆明城市热岛效应立体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02年06期 |
6 |
孙化南;热岛效应与热污染[J];知识就是力量;2002年09期 |
7 |
李方华;;城市越发像“烤炉”[J];绿色视野;2007年08期 |
8 |
史瑞华;;通过绿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初探[J];山西林业;2008年01期 |
9 |
王海岩;;论热岛效应与景观设计的关系[J];美与时代(上);2010年06期 |
10 |
雷文东;;遥感技术如何“给力”城市“热岛效应”[J];北方环境;2011年04期 |
11 |
林学椿,于淑秋;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
12 |
李延明,张济和,古润泽;北京城市绿化与热岛效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4年01期 |
13 |
钟保粦;深圳的城市热岛效应[J];气象;1996年05期 |
14 |
赵广德;地锦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5 |
郭济语;吴阿蒙;姚远程;;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
16 |
朱正伟;王猛;;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及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9年02期 |
17 |
张宏利;陈豫;张纳伟锐;孟小绒;胡伟;杨改河;;西安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与城市人口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
18 |
周雪梅;袁媛;;对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浅见[J];吉林农业;2010年06期 |
19 |
李延明,郭佳,冯久莹;城市绿色空间及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1期 |
20 |
李建芳;;宝鸡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