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沙尘暴与生态建设
【摘要】: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与荒漠化息息相关,沙尘暴的频频发生正是对土地荒漠化程度发出的黄牌警告。干河谷,干湖床区;洪积-冲积区;基岩风化的残积、堆积区;黄土丘陵区;冲积泛滥、平原区;沙丘活化区等六大区域的风蚀及水蚀为沙尘暴提供大量的沙物质来源,干旱大风条件成为沙尘暴的动力。防治沙尘暴、减缓沙尘暴威胁,必须从增加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防风固沙入手,首先从生态恢复开始,以植被自然恢复为主体方向,再辅以人工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措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平衡模式。
|
|
|
|
1 |
瞿章,许宝玉,贺慧霞;“930505”沙尘暴的若干启示[J];干旱区地理;1994年01期 |
2 |
苏玉成;惩罚不期而至——可怕的沙尘暴[J];发展;1994年04期 |
3 |
杨东贞,王超,温玉璞,于晓岚,徐晓斌;1990年春季两次沙尘暴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01期 |
4 |
王式功,董光荣,杨德保,金炯,尚可政;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变化趋势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02期 |
5 |
沙拉买提;塔里木盆地沙尘暴的历时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1996年03期 |
6 |
翟章,许宝玉,贺慧霞,夏训诚,杨根生,方宗义;我国沙尘暴灾害的概况和对策[J];中国减灾;1996年01期 |
7 |
杨东贞,房秀梅,李兴生;我国北方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
8 |
钱庆坤;浅议沙尘暴、扬沙、浮尘的观测方法[J];山东气象;1998年04期 |
9 |
陈广庭;沙尘暴威胁着我们[J];世界环境;1999年03期 |
10 |
李虎,李霞,肖继东,王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的遥感监测[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