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摘要】:本文以我国干旱区绿洲为对象 ,全面阐述了绿洲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了干旱区地域系统并进行了绿洲区划 ;系统总结了绿洲的类型并从结构及功能上阐明了绿洲的基本特征 ;文章最后从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绿洲体系出发 ,探讨了 2 1世纪绿洲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
|
|
|
|
1 |
张大海;吕昭智;胡天恩;唐章虎;何峰江;;新疆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相关资源配置评述[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
|
|
|
|
|
1 |
地力木拉提·吾守尔;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
2 |
康国飞,张克斌,李润杰,王文卿;绿洲农业开发风险分析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
3 |
常晓舟,石培基,高微;西部绿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的实例研究——以河西走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张掖为例[J];城市规划;2001年12期 |
4 |
潘浩文,李金花,王刚;可持续发展及荒漠绿洲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草业科学;2003年05期 |
5 |
杜宏茹,刘毅;我国干旱区绿洲城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
6 |
韩德林;中国绿洲研究之进展[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
7 |
张永涛,申元村;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划及农业利用评价[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
8 |
苏培玺,张小军,刘新民;荒漠绿洲PRED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
9 |
王升堂;邹学勇;张春来;程宏;;民勤绿洲边缘带灌丛沙丘防风作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
10 |
傅小锋;吐鲁番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绿洲经济发展探讨[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
|
|
|
|
|
1 |
文莉娟;吕世华;张宇;李锁锁;;金塔绿洲风环流的数值模拟及结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2 |
潘伯荣;;绿洲生态系统多样性[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
|
|
|
|
|
1 |
董合忠,李维江,唐薇,李振怀;大田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
2 |
肖振林;曲蛟;丛俏;;锦州铁合金厂区周边蔬菜地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
3 |
葛逢珠,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桂芳;短季棉生育进程、皮棉产量与积温、光照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1期 |
4 |
成晓杰;王进;黄小平;李存;田丽萍;薛林;赵俊荣;;膜下滴灌条件下氮磷钾肥配施对加工番茄肥料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
5 |
曾利彬;;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
6 |
王明国;师荣光;李晓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安全评价与蔬菜健康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
7 |
高宗军;成世才;代杰瑞;郭加朋;马海会;;山东省鱼台地区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选择性种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
8 |
程克坚,彭补拙,濮励杰;干旱区绿洲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吐鲁番市为例[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9 |
王效瑞;安徽未来气候变暖的农业最优决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0 |
于红,姚建;关于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思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
|
|
|
|
|
1 |
马兴旺;;保护性农业与干旱区可持续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2 |
黄培佑;;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理论与实践[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
3 |
肖笃宁;;干旱区生态安全研究的意义与方法[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4 |
黄雪松;覃志年;覃峥嵘;;广西农业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5 |
吉恒莹;马兴旺;王志国;杨涛;;干旱区棉花水肥耦合效应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
6 |
马兴旺;李保国;;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
7 |
潘晓玲;马映军;高炜;齐家国;师庆东;陆海燕;;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8 |
刘新平;;干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终极目的选择[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
9 |
马兴旺;牛新湘;汪玉河;巴吾东;冯耀祖;;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节水效应[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10 |
钟新才;李寿山;冯耀祖;杨培林;;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艺节水[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