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分离的实验研究
【摘要】:为揭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分离的作用效果和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流场和激励条件下开展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实验研究,介绍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原理与放电图像,利用栅后压力分布分析研究叶栅内部流场结构以及等离子体激励的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附面层流动分离的作用效果随气流速度的增大逐渐下降,在攻角为2°时最佳,然后随攻角的增大激励效果显著下降;激励器电极的放电位置至关重要,在靠近角区分离线的起点时的激励效果明显强于其他位置;对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作用方式进行优化,变定常激励为非定常激励,使其与分离区的时间尺度实现最佳的耦合,是提高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
|
|
|
1 |
高磊;唐飞;王晓浩;熊继军;;气流量对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电离效率的影响[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12期 |
2 |
翁明,徐伟军,郑华,郑德修;介质阻挡放电过程的计算[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
3 |
徐金洲,梁荣庆,任兆杏,程黎放,童惠君;电源对介质阻挡放电(DBD)激发准分子(XeCl~*)辐射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2年05期 |
4 |
赵文华,张旭东;反应器特征参数对介质阻挡放电去除NO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1期 |
5 |
翁明,徐伟军,郑华;介质层厚度及其表面放电对指纹放电成像质量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
6 |
张芝涛,赵艳辉,董克兵,吴晓东,许阳;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谐振问题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4年04期 |
7 |
郝艳捧,关志成,王黎明,王新新,李成榕;降低放电电场形成大气辉光放电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5年09期 |
8 |
李锻;刘明辉;吴彦;李国锋;王宁会;刘江江;;单极性脉冲电源结合介质阻挡放电降解VOCs[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9 |
龙凯华;邵涛;严萍;;介质阻挡放电电参数计算软件设计及应用[J];高压电器;2008年06期 |
10 |
陈铁军;;高压电源介质阻挡放电研究[J];广东科技;2009年02期 |
11 |
周俊敏;周思华;郭艳花;;DBD等离子体研究及其环境工程方面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08期 |
12 |
刘璐;孙岩洲;张峰;;大气压下影响介质阻挡放电的因素分析[J];绝缘材料;2008年05期 |
13 |
周志培;孙保民;尹水娥;高旭东;;气体成分对介质阻挡放电脱除NO影响试验研究[J];电力学报;2010年01期 |
14 |
方志,邱毓昌,罗毅;用大气压下空气辉光放电对聚四氟乙烯进行表面改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5 |
刘勇,何湘宁,马飞;介质阻挡放电和大气压辉光放电的分析和仿真[J];高电压技术;2005年06期 |
16 |
丁兆军;岳永刚;杨兰均;张乔根;;应用DBD电极在空气中产生APGD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6年03期 |
17 |
李钢;聂超群;朱俊强;李汉明;张翼;;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8年04期 |
18 |
赖饶昌;林麒;;不同气压条件下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J];压电与声光;2008年03期 |
19 |
胡又平;李格升;缪劲松;严立;范世东;高孝洪;;锥齿形电极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
20 |
李永辉;王军涛;;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温度测量[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