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对接的6-萘甲基取代HEPT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
【摘要】: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了一系列 6-萘甲基取代 HEPT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分子与 HIV-1逆转录酶复合物模型 ,从中抽取出抑制剂分子的活性构象 ,进一步应用 Co MFA和 Co MSIA方法建立了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的 3 D-QSAR模型 ,深入探讨了这些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为进一步的药物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 ,以化合物 1 3及其相应的 β异构体 2 4为代表 ,结合量子化学从头算分子轨道理论方法考察了它们的前线轨道 ,为阐明 α和 β系列化合物的活性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
1 |
马晓慧,陈慰祖,王存新;用从头药物设计方法合理设计HIV-1整合酶抑制剂[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5年04期 |
2 |
阎作伟,胡远东,李松,江涛;肝素与HIV-1膜表面蛋白gp120相互作用的预测和模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3期 |
3 |
张智锦;胡建平;;HIV-1整合酶结构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
4 |
宋钢,宋后燕,茅翔;用计算机模型研究葡激酶与人微小纤溶酶原的相互作用[J];高技术通讯;1999年04期 |
5 |
吴萍;孔德信;;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3D-QSAR研究:基于分子对接和FlexS的叠合[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年10期 |
6 |
卢桂艳;郭权;;基于容错机制的精细药物分子对接网格[J];计算机工程;2010年19期 |
7 |
万延民;对定量检测整合HIV-1 DNA的PCR方法的评价[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3年06期 |
8 |
胡冬华;高颖;邵琛;冯乾坤;王蕊;;贯叶连翘有效成分金丝桃素与HIV逆转录酶相互作用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
9 |
徐志广;许旋;袁传能;;紫杉醚与αβ微管蛋白的分子对接[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10期 |
10 |
曲晓波;苏忠民;胡冬华;鲍永利;孟祥颖;乌垠;李玉新;;金丝桃素分子结构及其与HIV病毒蛋白酶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7期 |
11 |
王楠;屈涛;沈莲清;王奎武;王向阳;吴爱丽;唐跃;;4-甲基亚磺酰基-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结合微管蛋白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英文)[J];药学学报;2010年07期 |
12 |
汤兆明;王琳;胡丽华;;血型A抗原模拟多肽与抗A抗体的分子对接[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0年05期 |
13 |
张耀东;高裙裙;郁彩虹;;染料木素与β-葡萄糖苷酶相互作用的研究[J];药学学报;2011年06期 |
14 |
马贯军;周晓红;;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设计与虚拟筛选[J];广州化工;2011年14期 |
15 |
刘国生;从75种传统药物中筛选抑制HIV-1蛋白酶活性的物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年06期 |
16 |
阿沐;婴儿出生后的HIV-1母婴传播[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7年18期 |
17 |
江文正,金宁一;表达HIV-1结构蛋白靶细胞的制备及鉴定[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年02期 |
18 |
沈成利,吴昊;急性HIV-1感染的传播和预防[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
19 |
何海洋;乌干达拉凯地区一夫一妻制HIV-1传播的可能性[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年01期 |
20 |
李洪林,沈建华,罗小民,沈旭,朱维良,王希诚,陈凯先,蒋华良;虚拟筛选与新药发现[J];生命科学;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