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盐浓度促进微波破乳的机理分析
【摘要】:因为乳状液中加盐后,破乳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微波破乳,故研究无机盐离子对微波破乳效果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就以KCl为例,对比实验结果,分别从加不同浓度的盐对热场和Zeta电位的影响来分析无机盐促进微波破乳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无机盐浓度的增加,电解质溶液的介电常数减小,损耗因子增大,进而使得乳状液吸收微波的能力增强,温度随着升高,从而降低连续相的粘度,促进油水分离;另一方面,随着水中无机盐离子数目的增多,液滴表面电荷被中和的数量也随着增加,双电层的有效厚度随之减小,Zeta电位也随之减低,进而使得液珠间的静电排斥力减小,促使液珠的碰撞、聚并,最终提高破乳效果。
|
|
|
|
1 |
彭勃;李明远;赵锁奇;吴肇亮;Harald Hoiland;;原油减压渣油馏分的油-水界面性质Ⅻ.伊朗轻质减渣和大庆减渣乳状液的Zeta电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6年02期 |
2 |
宁德;李静;乔东军;施力;;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油品催化脱色中的应用[J];化学世界;2011年02期 |
3 |
陈惜明;彭宏;;绿色化学在焦油加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燃料与化工;2005年06期 |
4 |
李启辉;吴国光;孙志强;王光友;徐红枫;张永建;;煤化程度与颗粒大小对煤表面zeta电位影响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03期 |
5 |
张龙力,杨国华,阙国和;中东常压渣油热反应样品Zeta电位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5年01期 |
6 |
王继乾;张龙力;李传;邓文安;阙国和;;双亲分子与石油沥青质作用的zeta电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年01期 |
7 |
安晓春;林培喜;;微波灰化AAS测定渣油中的微量金属元素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0年06期 |
8 |
刘宝康;;第一讲 基本理论和组成[J];爆破器材;1987年04期 |
9 |
温刚;;起爆炸药的高新技术[J];火炸药;1993年03期 |
10 |
范永平;王化军;张强;;微波破乳器的实验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
11 |
朱鸣;;渤海稠油乳状液制备条件的确定及表观粘度的预测[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2 |
陈权,于大森,黄延章;原油/碱-聚合物水溶液乳状液流变性研究[J];油田化学;1994年01期 |
13 |
李明远,俎永平;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蜡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7年02期 |
14 |
徐明进;李明远;彭勃;林梅钦;郭继香;陈运藻;谢鹏波;;沥青质与胶质分子结构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年02期 |
15 |
徐心茹,张一安,詹敏;炼油厂水包油型乳状液破乳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7年01期 |
16 |
王金龙,辛静,王庆生,邢志东;原油乳状液介电常数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年04期 |
17 |
滕威;抗冲击钝化乳化炸药的研究[J];煤矿爆破;2005年01期 |
18 |
王艳霞;汪建华;;微波NaCl法对原油进行脱水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7年S2期 |
19 |
张谋真;郭立民;刘启瑞;白荣;郭亮;刘志鹏;杨延刚;;AE系列原油破乳剂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12期 |
20 |
徐志成,安静仪,张路,赵濉,俞稼镛;原油乳状液油-水界面上活性物的结构和活性[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