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垛运动对高邮凹陷油气成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盆地整体上升遭受剥蚀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演化阶段,对构造格局、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始新世末期三垛运动的分析,认为三垛运动强度大,具有抑制烃源岩热演化、改造储层及促进成藏等作用,对全面系统地认识高邮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具指导作用。
|
|
|
|
1 |
李亚辉;;高邮凹陷古水动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2 |
谈彩萍;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古地温梯度的探讨——以苏北盆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S1期 |
3 |
刘小平,徐健,杨立干;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研究中的应用——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1期 |
4 |
姚合法,林承焰,任丽华,许化政,靳秀菊;常压箕状断陷油气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1期 |
5 |
谈彩萍,刘翠荣,周新科,刘彬,周小进,程晓玲,李海华;中国东部老油区油气成藏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2期 |
6 |
邹丙方,张凤莲,沈渭洲;辽河滩海东部地区油气多期次成藏与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3期 |
7 |
侯启军,冯子辉,邹玉良;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油气成藏期次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4期 |
8 |
侯建国,任丽华,董春梅;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4期 |
9 |
蔡立国,饶丹,潘文蕾,张欣国;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成藏模式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5期 |
10 |
张忠民;周瑾;邬兴威;;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期次及成藏[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1期 |
|
|
|
|
|
1 |
孙樯,谢鸿森,郭捷,苏根利,丁东业;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及应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2 |
解习农,焦赳赳,熊海河;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3 |
曾治平,蔡勋育,邹华耀;负压地层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J];地球学报;2002年03期 |
4 |
庞雄奇,金之钧,左胜杰;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
5 |
陈建平,查明,周瑶琪;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1期 |
6 |
邹华耀,郝芳,蔡勋育;沉积盆地异常低压与低压油气藏成藏机理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
7 |
钟建华,郭泽清,杨树锋,刘卫红,陈汉林,黄立功,刘云田,江波,张永庶;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古近系—新近系R_o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
8 |
向才富;冯志强;吴河勇;庞雄奇;李军虹;;松辽盆地异常压力系统及其形成原因探讨[J];地质学报;2006年11期 |
9 |
陈安定;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J];高校地质学报;2001年04期 |
10 |
侯建国;利用含氮化合物研究苏北盆地油气运移[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
|
|
|
|
|
1 |
曹冰,刘小燕,熊学洲;断层在高邮凹陷复杂断块区成藏中的作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
2 |
刘小燕;;高邮凹陷下含油气系统构造特征分析及钻探目标研究[J];小型油气藏;2003年02期 |
3 |
张伟忠;张卫海;;高邮凹陷西部地区构造样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3期 |
4 |
程国峰;宋全友;李宝钢;;高邮凹陷南断阶油气成藏模式[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4期 |
5 |
唐湘明,洪晓梅,徐文斌;CA油田砂泥薄互层稠油油藏开发方式优选[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
6 |
廖准良;周彬;陈军;;高邮凹陷北斜坡大沙埝地区的综合解释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6年02期 |
7 |
科地;;《高邮凹陷复杂断块油藏断层控藏作用及勘探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J];复杂油气藏;2010年02期 |
8 |
常象春,郭海花,张金亮,毛凤鸣;江苏高邮凹陷永安气藏烃类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天然气成藏条件[J];地质通报;2003年10期 |
9 |
张喜林,朱筱敏,钟大康,梁兵,曹冰,杨立干;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沉积相及其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J];古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
10 |
李储华;刘启东;陈平原;杨立干;徐健;罗龙玉;杨芝文;;高邮凹陷瓦庄东地区断层封闭性多方法对比研究[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