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的比较
【摘要】:目的 国外大约有 6 0多种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活动指数系统 ,国内尚无公认的SLE病情活动的判断指标。本文将五种国外应用较多的活动指数进行了可行性、敏感性、特异性及可靠性的比较 ,以了解其实用性。方法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 1982年SLE标准确诊的 32 4例SLE患者 ,年龄 15~ 5 8岁 ,病程 2个月~ 2 6年 ,女∶男 =10 96∶1。以专家会诊评定是否活动作为金标准 ,其中 2 18例活动 ,80例不活动 ,2 6例可疑活动。上述患者分别根据五种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活动指数标准进行计分 ,这五种标准分别是 :BILAG (TheBritishIslesLupusAssessmentGroupScale) ,SLE DAI(TheUniversityofTorontoSLEDiseaseActivityIndex) ,SLAM (SystemicLupusActivityMeasure) ,LACC (TheLupusActivityCriteriaCount) ,NYHSS (TheNewYork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Sys tem)。计分结果通过SA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五种指数的表面可行性、标准可行性、构成可行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 ,但NYHSS及SLAM的可重复性较其他三种为差。结论 本研究推荐LACC和SLE DAI两种活动指数作为临床使用较为可靠和简便。
|
|
|
|
1 |
段京明;李茂胜;李志军;李季青;谢长好;;抗SmD1抗体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2 |
杨拓;黄慈波;赖蓓;赵丽珂;陈颖娟;赵籥陶;张春媚;曾小峰;;抗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2期 |
3 |
黄文辉,陶怡;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3期 |
4 |
黄程辉,李亚萍,石林阶,左晓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与淋巴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表达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
5 |
臧银善,鲍春德,张巍,顾越英,陈顺乐;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小板减少症近远期疗效观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2期 |
6 |
黄文辉;黄成辉;陈瑞林;陶怡;;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5~+B细胞的测定和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年12期 |
7 |
张益民;萧杏贤;徐安平;宛霞;;146例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征[J];广东医学;2010年06期 |
8 |
吴锐;米存东;董怡;;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9 |
范俊丽;李瑞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2009年01期 |
10 |
吴国琳,韩咏梅,李天一,范永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和层粘蛋白的检测意义[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11期 |
|
|
|
|
|
1 |
张江淮;陈伟;丁琼;肖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TGF-β IFN-γ IL-10的检测及意义[J];安徽医学;2010年07期 |
2 |
罗明鑫;李晓红;潘家华;;细胞凋亡在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2010年01期 |
3 |
张强,李玉云,王丽;抗DNP、Sm、ds-DNA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4 |
于伟,郑慧文;狼疮性肾炎中医病机与治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
5 |
周锦;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及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6 |
林宜,朱斌,王军;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的关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
7 |
刘玉春,王海燕,王文勇,潘缉圣,刘平;以肾脏受累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2例分析[J];北京医学;1990年01期 |
8 |
周德荣;清透血毒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8年01期 |
9 |
范永升,温成平,李慧;滋阴解毒祛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医药学报;1998年01期 |
10 |
高巍,宋鸿儒,赵铁华,杨鹤松,邓淑华,石艳华;穿山龙总皂甙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
|
|
|
|
1 |
王元,汤建,顾越英,王健敏;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感染的14例表现及诊断[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1期 |
2 |
张强,叶伟祥,许白兰,周艺军,赖金狮,施振宗;以下肢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疑难病杂志;2004年03期 |
3 |
石菁华,邹外一,罗绍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意义──附46例报告[J];新医学;2000年08期 |
4 |
孙乐栋,周再高,曾抗,赵旭锋;SLE并发肺结核[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年06期 |
5 |
张文;不典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1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4期 |
6 |
傅建斌,王宏运,史晓飞,梁遂兴;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误诊原因研究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8期 |
7 |
尹光文,于建斌,李冬芹,何秋波;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3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年04期 |
8 |
刘向东,郭明好,刘云,张连云;不典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3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年02期 |
9 |
薛成相;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发症状及误诊6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4期 |
10 |
梁彩霞;任红波;吴斌;张友山;;以出血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