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kaBP气候模拟的初步试验
【摘要】:本文使用含有陆面过程的 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 (AGCM+SSi B) ,在地球轨道参数和下垫面边界条件驱动下 ,对 2 1ka BP的气候进行模拟试验 .结果表明 ,2 1ka BP时中国东部干旱 ,西部和青藏高原湿润 ,全国普遍降温 .该模拟结果基本捕捉了由古湖泊资料和孢粉资料重建的气候特征 .对模式输出的大气环流场和降水场的分析揭示出 ,2 1ka BP东亚夏季风环流明显减弱 ,而青高原夏季风环流增强 ;冬季风环流较现在略有增强 .该模拟结果的意义在于 :(1)率先用具有物理机制的数值化模型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中国的气候状况 ,结果与地质资料基本一致 ;(2 )从动力机制的角度解释了 2 1ka BP气候与现代气候存在巨大差别的原因在于辐射变化、冰流变化和下垫面植被变化的影响
|
|
|
|
1 |
李世杰,区荣康,朱照宇,李炳元;24万年来西昆仑山甜水海湖岩芯碳酸盐含量变化与气候环境演化[J];湖泊科学;1998年02期 |
2 |
李栓科;;中昆仑山区封闭湖泊湖面波动及其气候意义[J];湖泊科学;1992年01期 |
3 |
王苏民;施雅风;;晚第四纪青海湖演化研究析视与讨论[J];湖泊科学;1992年03期 |
4 |
韩淑媞,吴乃锜,李志中;晚更新世晚期北疆内陆型气候环境变迁[J];地理研究;1993年02期 |
5 |
陈克造;J.M.Bowler;K.Kelts;;四万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迁[J];第四纪研究;1990年01期 |
6 |
施雅风,刘晓东,李炳元,姚檀栋;距今40~30ka青藏高原特强夏季风事件及其与岁差周期关系[J];科学通报;1999年14期 |
7 |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刘福涛;西藏班公错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介形类及其古地理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1年01期 |
8 |
唐领余;云南勐海地区四万年以来植被史与气候[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2年04期 |
|
|
|
|
|
1 |
施雅风;关于冰期演变三个问题的新看法[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
2 |
焦克勤,姚檀栋,李世杰;西昆仑山32ka来的冰川与环境演变[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
3 |
王乃昂,王涛,史正涛,胡刚,高顺尉;河西走廊末次冰期砂楔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
4 |
唐领余,李春海;青藏高原全新世植被的时空分布[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
5 |
施雅风,姚檀栋;中低纬度MIS 3b(54~44 ka BP)冷期与冰川前进[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
6 |
邬光剑,潘保田,管清玉,高红山;中更新世全球最大冰期与中国沙漠扩张[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
7 |
王有清,姚檀栋;冰芯记录中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气候突变事件的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
8 |
焦克勤,沈永平;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
9 |
易朝路,李孝泽,屈建军;青藏高原现代最大冰原区第四纪冰川作用[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
10 |
崔之久,张威;末次冰期冰川规模与冰川“异时”、“同时”问题的讨论[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
|
|
|
|
|
1 |
王会军;古气候模拟与气候模式[J];第四纪研究;2001年02期 |
2 |
洪业汤,洪冰,林庆华,朱泳煊,姜洪波,王羽;过去500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3年05期 |
3 |
翦知湣,黄维;快速气候变化与高分辨率的深海沉积记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
4 |
王苏民,吉磊;呼伦湖晚第四纪湖相地层沉积学及湖面波动历史[J];湖泊科学;1995年04期 |
5 |
于革,刘健;全球12000aBP以来火山爆发记录及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J];湖泊科学;2003年01期 |
6 |
刘晓东,李力;东亚夏季风气候变迁强迫机制初探[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3期 |
7 |
靳立亚,陈发虎,朱艳;西北干旱区湖泊沉积记录反映的全新世气候波动周期性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2期 |
8 |
方小敏,潘保田,管东红,李吉均,小野有五,福泽仁之,大井圭一;兰州约60ka以来夏季风千年尺度不稳定性研究[J];科学通报;1999年04期 |
9 |
王华,洪业汤,朱咏煊,洪冰,林庆华,徐海,冷雪天,毛绪美;青藏高原泥炭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意义[J];科学通报;2004年07期 |
10 |
刘健,Hans von Storch,陈星,Eduardo Zorita,郑景云,王苏民;千年气候模拟与中国东部温度重建序列的比较研究[J];科学通报;2005年20期 |
|
|
|
|
|
1 |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庞洪喜;院玲玲;;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
2 |
赖格英,于革;基于时态GIS的古气候动力模拟动态演化的分析与实现[J];地球信息科学;2004年02期 |
3 |
于革,赖格英,刘健,施雅风;MIS3晚期典型阶段气候模拟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3年01期 |
4 |
郑益群,于革,薛滨,王苏民;6kaB.P.东亚区域气候模拟及其变化机制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
5 |
刘浴辉,胡超涌,黄俊华,谢树成,陈正洪;长江中游石笋年层厚度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的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5年02期 |
6 |
隋伟辉,赵平;末次盛冰期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J];第四纪研究;2005年05期 |
7 |
陈星;雷鸣;汤剑平;;地表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10期 |
8 |
于革,陈星,薛滨;对《21kaBP青藏高原有远高于现代降水量的可能性吗》的回复[J];湖泊科学;2000年02期 |
9 |
刘健,陈星,于革,王苏民;小冰期气候变化主控因子的模拟试验[J];湖泊科学;2003年04期 |
10 |
贾玉连,王苏民,吴艳宏,李世杰,蒋雪中;24kaB.P.以来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演化及古降水量研究——以兹格塘错与错鄂为例[J];海洋与湖沼;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