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沙地新造绿竹林生物量结构
【摘要】:应用生理生态学相关原理 ,对沙地绿竹林生物量结构调查分析 ,研究沿海沙地绿竹造林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在沿海沙地条件下 ,绿竹生长良好 ,I度竹极少有抽枝展叶 ,II度竹光合器官发育趋向完备 ,并开始为大量长根孕笋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生物量分析来看 ,单株和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基本上遵循原则为 :秆 竹根 竹蔸 枝 叶
|
|
|
|
1 |
杨玉盛,谢锦升,王义祥,刘艳丽,岳永杰,于占源;杉木观光木混交林C库与C吸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2 |
王绍强,周成虎,罗承文;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
3 |
廖涵宗,张春能,邸道生,陈作智;米槠人工林生产量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
4 |
刘春华,张春能,郑燕明;观光木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5 |
蒋家淡;红锥杉木混交造林效果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6 |
吴锡麟;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7 |
李燕燕,樊后保,孙新;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的空间结构[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8 |
张琼;洪伟;吴承祯;吴继林;;不同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比较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9 |
林俊平;红锥不同模式造林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2年03期 |
10 |
黄全能;红锥天然林生长规律与生物量的调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8年02期 |
|
|
|
|
|
1 |
冯仲科;刘永霞;;森林生物量测定精度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
2 |
李土生;;浙江省公益林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方案[J];林业资源管理;2006年01期 |
3 |
苏文会;顾小平;官凤英;岳晋军;林开搜;;大木竹种群生物量结构及其回归模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4 |
余英,费世民,何亚平,陈秀明,蒋俊明,唐森强;长宁苦竹种群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
5 |
李武斌;包维楷;何丙辉;吴文妍;李芳兰;;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油松人工幼林生物量组成及其影响因素[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
6 |
冯仲科,罗旭,石丽萍;森林生物量研究的若干问题及完善途径[J];世界林业研究;2005年03期 |
7 |
曾伟生;云南省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04期 |
8 |
樊后保;李燕燕;黄玉梓;;马尾松-细叶青冈混交林的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结构[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9 |
王晶,丁德蓉,何丙辉,彭华,许红艳;三峡库区撑绿竹护岸林生物量结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4年03期 |
|
|
|
|
|
1 |
潘永春;绿竹笋用林丰产技术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2 |
陈开伍;杉木毛竹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3 |
郑郁善;福建含笑人工造林模式的评价[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4 |
郑郁善,梁鸿燊 ,洪伟;台湾桂竹高产稳产密度效应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5 |
郑郁善,陈礼光,陈新兴,林金国;突脉青冈造林效果与土壤特征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6 |
郑郁善,洪伟,陈礼光;毛竹林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8年S1期 |
7 |
郑郁善,洪伟,陈礼光,张田华;毛竹丰产林竹鞭结构特征研究[J];林业科学;1998年S1期 |
8 |
郑郁善,洪伟;毛竹林丰产年龄结构模型与应用研究[J];林业科学;1998年03期 |
9 |
郑郁善;毛竹材用丰产林密度效应模型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1997年03期 |
10 |
董建文,涂育合,范辉华,张兴正;湿地松纸浆采脂两用林适宜经营密度及培育模式[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