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天山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花岗质侵入岩的岩石成因与地壳增生
【摘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在中亚南天山造山带形成了大量的花岗质侵入岩。中国境内这些岩体以晚石炭世I型花岗岩、早二叠世I型和S型花岗岩以及最晚期的A型花岗岩为代表。不同类型的岩石在源区特征和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性反映了该时期内构造环境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铁列克岩体、盲起苏岩体、英买来岩体、川乌鲁杂岩体、巴雷公岩体、霍什布拉克岩体和麻扎山岩体作为典型岩体进行了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铁列克岩体和盲起苏岩体为晚石炭世I型花岗岩,岩浆形成于地壳下部变质火成岩在同碰撞构造背景下发生的部分熔融作用;英买来岩体为早二叠世S型花岗岩,是变质沉积岩为主的中元古代古老地层在放射性物质蜕变产生的热源作用下重熔的产物;川乌鲁杂岩体中的长英质岩石为早二叠世I型花岗岩,并具有岩浆混合成因,代表了由于碰撞导致的加厚地壳底部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花岗质岩浆。而杂岩体中的铁镁质岩石代表了富集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底侵幔源岩浆。英买来岩体和川乌鲁杂岩体均形成于构造体制由同碰撞挤压背景向后碰撞伸展环境转化的阶段;形成于275 Ma前后的A型花岗岩代表了软流圈物质与下地壳在低压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高温花岗质岩浆。其中巴雷公岩体为A2型花岗岩,代表了后碰撞环境的尾声;霍什布拉克岩体和麻扎山岩体都为A1型花岗岩,指示了板内裂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