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及邻域的深部构造及其成矿意义
【摘要】:通过重力场及其反演研究,结合新近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给出了中 国及邻域包括琉球T-A-B体系的新的深部构造格局。4条NE向深部构 造过渡带,把中国大陆划分为东部和西部,将东部大陆及邻域的地壳构造 又分为滨太平洋内陆型、滨太平洋陆缘型、西太平洋边缘海过渡型和西太 平洋大洋型。秦岭-杭州湾NW向深部构造带及其向邻海的可能延伸分 隔出中国大陆和海域的南、北两大亚板块群。按板块观点,分析了本区4 种构造环境的成矿特点、深部标志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质特征,进行了 复式成矿区、带的划分和成矿远景预测。除将昆-祁-秦构造带经由杭州湾NW向深部边界扩展到琉球T-A-B系之外,还提出了构造环境的迁移和叠加导致复
|
|
|
|
1 |
黄玉崑,夏法,陈家杰;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断隆区的形成和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
2 |
陈跃辉,陈祖伊,蔡煜琦,施祖海,封全宏,付锦;华东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类型及其主要特征[J];铀矿地质;1996年05期 |
3 |
章正军,丁俊,赵珉;南盘江盆地三叠纪沉积构造演化[J];云南地质;2000年02期 |
4 |
邢凤鸣,徐祥,陈江峰,周泰禧,K.A.Foland;赣东北元古代蛇绿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2年02期 |
5 |
张开均;皖南控煤伸展构造基本构造型式及其典型实例[J];中国煤田地质;1997年04期 |
6 |
赵勇;漳州—厦门地区新生代伸展构造兼论台湾海峡成因[J];中国地震;1988年01期 |
7 |
洪汉净,罗焕炎;西太平洋俯冲带对中国东部构造的影响[J];中国地震;1989年04期 |
8 |
徐大方,高莉萍,王凯;中国西北地区几个中强地震的Pnl波研究[J];中国地震;1989年04期 |
9 |
张学民,刁桂苓,束沛镒;鄂尔多斯块体及其东南缘剪切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比研究[J];中国地震;2004年01期 |
10 |
汤达祯
,杨起
,潘治贵;山西省河东煤田北区煤变质特征及煤的荧光研究[J];现代地质;1988年01期 |
|
|
|
|
|
1 |
郑晔,滕吉文;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89年06期 |
2 |
尹周勋,赖明惠,熊绍柏,刘宏兵,滕吉文,孔祥儒;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3期 |
3 |
任纪舜,牛宝贵,刘志刚;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作用[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
4 |
刘和甫,夏义平,殷进垠,尚培乐;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
5 |
傅昭仁,李紫金,郑大瑜;湘赣边区NNE向走滑造山带构造发展样式[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6 |
滕吉文,吴华,王爱武,孙小丽;中国东南陆缘地带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J];中国科学B辑;1994年08期 |
7 |
周瑶琪;柴之芳;毛雪瑛;马淑兰;马建国;;中国南方二叠-三叠系界线及其附近粘土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9年02期 |
8 |
饶家荣;王纪恒;曹一中;;湖南深部构造[J];湖南地质;1993年S1期 |
9 |
肖禧砥;湖南益阳绿岩带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矿产与地质;1987年04期 |
10 |
范燕,车兆宏;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两侧断层现今活动性[J];地震;2001年02期 |
|
|
|
|
|
1 |
李红阳,高振敏,杨竹森,罗泰义,饶文波;我国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模式讨论[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0年04期 |
2 |
滕吉文,闫雅芬;中国东南大陆和陆缘地带板内构造界带的地磁异常场响应[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2期 |
3 |
吴振利,李家彪,阮爱国;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国内研究进展[J];东海海洋;2003年03期 |
4 |
滕吉文,闫雅芬,张慧,曾融生;东亚大陆及周边海域Moho界面深度分布和基本构造格局[J];中国科学D辑;2002年02期 |
5 |
何家雄,夏斌,王志欣,刘宝明,孙东山;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不同成因CO_2运聚规律与有利富集区预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5期 |
6 |
余心起,吴淦国,张达,狄永军,臧文拴,张祥信,汪群峰;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作用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
7 |
蔡志勇,熊小林,孙三才;江西会昌盆地晚白垩世站塘高钠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4期 |
8 |
曾普胜,杨竹森,蒙义峰,裴荣富,王彦斌,王训诚,徐文艺,田世洪,姚孝德;安徽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时空结构及成矿[J];矿床地质;2004年03期 |
9 |
牛树银;邵济安;孙爱群;侯泉林;王宝德;胡华斌;;华北东部盆山耦合与内生成矿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3期 |
10 |
韩江伟;熊小林;吴金花;;埃达克岩的Na亏损及其对地幔Na交代的指示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3期 |
|
|
|
|
|
1 |
曾融生;宋子安;;我国境内瑞利波的相速度[J];地球物理学报;1963年02期 |
2 |
李春昱;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1975年01期 |
3 |
李春昱
,王荃
,张之孟
,刘雪亚;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J];地球学报;1980年00期 |
4 |
张文佑,叶洪,钟嘉猷;“断块”与 “板块”[J];中国科学A辑;1978年02期 |
5 |
陈墨香,黄歌山,张文仁,张容燕,刘炳义;冀中牛驼镇凸起地温场的特点及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J];地质科学;1982年03期 |
6 |
费富安,刘培华;苏北东台坳陷地温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