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统一速度场的建立与分析
【摘要】:收集了国内外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 GPS网的有关数据 ,并根据所收集的 GPS网的不同数据 ,提出了 GPS网速度场的不同融合方法 .经过融合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统一的地壳运动速度场 .该速度场使用的有效 GPS站共 42 3个 ,其覆盖面积为 1 2 0 0万平方千米 .分析该速度场 ,初步总结出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 ,并讨论了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力对中国大陆速度场的影响范围和印度板块作用力的主方向等问题
|
|
|
|
1 |
刘序俨,林继华,王志鹏,邵占英,李延兴,胡新康;福建沿海地壳运动与GPS测量结果初步分析[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3期 |
2 |
李延兴,胡新康,赵承坤,王敏,郭良迁,徐菊生;GPS跟踪站观测的初步结果所揭示的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年02期 |
3 |
王琪,游新兆,王文颖,杨志强;跨喜马拉雅的GPS观测与地壳形变[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年03期 |
4 |
周硕愚,帅平,郭逢英,陈兆湟,邓干金,周昕,陈园田;中国福建及其边缘海域现时地壳运动定量研究——GPS、断层形变和水准等测量与震源机制结果的综合分析[J];地震学报;2000年01期 |
5 |
王琪,丁国瑜,乔学军,王晓强;用GPS研究南天山(伽师)地区现今地壳变形[J];地震学报;2000年03期 |
6 |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the tectonic block motion model of China from space geodetic dat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年16期 |
|
|
|
|
|
1 |
宋长峰,滕继涛,王艳东,范跃祖;GPS/GLONASS定位仿真器的设计与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
2 |
董云峰,肖业伦;探空火箭定时定点入轨的一种制导控制规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3 |
张伯川,常青,张其善,寇艳红;高动态GPS卫星信号模拟器导航电文生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4 |
肖根如;甘卫军;陈为涛;程佳;;青藏高原班公—怒江缝合带现今运动状况的GPS观测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
5 |
党亚民,晁定波,许才军,赵少荣;利用GPS形变资料确定地壳形变的应变特征[J];测绘科学;2001年03期 |
6 |
胡小工,黄珹,廖新浩;利用残差统计检验评估区域GPS大地测量网解算方案[J];测绘学报;2001年02期 |
7 |
李延兴,张静华,李智,郭良迁,黄珹,朱文耀,王琪,王敏;由GPS网融合得到的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J];测绘学报;2003年04期 |
8 |
姜卫平;周晓慧;刘经南;许才军;;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应变的GPS监测研究[J];测绘学报;2008年03期 |
9 |
龚文斌,谢恺,冯道旺,周一宇;星载无源定位系统测向定位方法及精度分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0 |
翟政安;航天器的非相干高精度测速方法及实现[J];电讯技术;2005年02期 |
|
|
|
|
|
1 |
欧林果,朱光,宋传中;郯庐断裂带庐江-桐城段的左行平移事件[J];安徽地质;1998年04期 |
2 |
李树德;中国东部山西地堑系的形成机制及构造地貌、地震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3 |
V.E.哈因;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现代问题——从板块构造学到全球动力学[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4 |
罗志立;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
5 |
党亚民,陈俊勇,晁定波;中国及其邻区地壳应力场数值特征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1年02期 |
6 |
党亚民,晁定波,许才军,赵少荣;利用GPS形变资料确定地壳形变的应变特征[J];测绘科学;2001年03期 |
7 |
荆燕,王建军,张景发,张红,蒋林根;D-InSAR技术在地震同震形变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4年02期 |
8 |
独知行;卢秀山;阳凡林;温兴水;;中国大陆主要块体现今变形状态的反演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
9 |
顾国华,张晶,王武星;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观测得到的地壳运动结果[J];测绘通报;2005年07期 |
10 |
陈俊勇,胡建国,晁定波,李建成;国际大地测量技术的新进展——1997国际大地测量学术会议简介(续)[J];测绘通报;1998年02期 |
|
|
|
|
|
1 |
顾国华,王若柏,孙东平,杨春花;垂直形变强度分析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地震;1997年04期 |
2 |
吴云,帅平,施顺英;GPS观测量与地震矩张量联合反演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的方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年04期 |
3 |
李延兴,胡新康,赵承坤,王敏,郭良迁,徐菊生;GPS跟踪站观测的初步结果所揭示的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年02期 |
4 |
陈园田,王志鹏,黄卿团,叶建辉,何丹明;福建沿海的断陷盆地、平原、海湾与地震[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年04期 |
5 |
刘与锟,郭逢英,陈兆煌,黄立人,马青;福建省现代地壳垂直运动与断裂活动[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年04期 |
6 |
周硕愚;走向21世纪的地壳形变学——对大陆动力学与地震预测的新推动[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1期 |
7 |
丁学仁,吴长江;福建及其沿海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1期 |
8 |
黄立人,王敏;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2期 |
9 |
宁杰远,臧绍先;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及应力场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6期 |
10 |
林纪曾,梁国昭,赵毅,谢明富;东南沿海地区的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地震学报;198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