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壳厚度及上地幔密度分布(三维重力反演结果)
【摘要】:根据我国1°×1°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图,采用Parker-Oldenbug位场反演方法,做了全国范围的三维重力反演。Parker的位场理论公式不仅数学上严密,而且运算速度甚高。本文将近些年大量的地震测深资料做为三维模型的控制点输入,并对反演计算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改善结果的合理性。本研究不仅得到了中国地区地壳厚度的分布,还首次给出了至120公里深处上地幔的密度分布。 结果表明,地壳厚度自东部沿海地区30—40公里逐渐增至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68公里,东部变化平缓,西部复杂,与大地构造有一定对应性。青藏高原及西部地区的上地幔密度总体偏高,一般3.40—3.65克/厘米~3。东部广大区域在3.23—3.30克/厘米~3。东部重力梯度带反映着下地壳与上地幔中一条深层构造带的存在,它不仅是地壳厚度陡变带,也是上地幔中的高密度带(3.29—3.35克/厘米~3),具有大区域性的控制作用。重力的均衡调整是青藏高原隆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初步推断,中国地区的上地幔可大体分为青藏高原区、中部过渡区和东部正常区等三个大区,反映着上地幔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据此,本文解释了某些地球物理现象。
|
|
|
|
1 |
冯锐;中国地壳厚度及上地幔密度分布(三维重力反演结果)[J];地震学报;1985年02期 |
2 |
刘若新;中国东部大陆上地幔的基本状况[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年04期 |
3 |
Anderson D L,孙和清,尹延鸿;上地幔的热状态:非地幔柱作用[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4期 |
4 |
王懋基;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
5 |
李白基,张俊伟,邓英娥;中国云南地区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J];地震研究;1995年03期 |
6 |
卢造勋,蒋秀琴,白云,姜德录,潘科;胶辽渤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与介质的横向非均匀性[J];华北地震科学;1999年02期 |
7 |
孔华,马芳,金振民,欧新功;平南幔源包体中橄榄石的显微构造研究及其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8 |
彭艳菊;黄忠贤;苏伟;郑月军;;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
9 |
何永年,林传勇,史兰斌;我国东北与华北上地幔某些物理状态特征的比较:来自幔源包体的信息[J];中国地震;1986年02期 |
10 |
V.V.Beloussov
,周怡;地球的构造层:上地幔和地壳的相互作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2期 |
11 |
王绳祖;地壳、上地幔变形属性的判别[J];地震地质;1996年03期 |
12 |
赵国泽,汤吉,梁竞阁,H.Utada,M.Uyeshina,M.Ichiki,马明志,黄之维,王洪歧;用大地电磁网法在长春等地探测上地幔电导率结构[J];地震地质;2001年02期 |
13 |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大队大地电磁测深组;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和上地幔的电性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76年01期 |
14 |
金振民,金淑燕,李隽波;地球动力学和地震学的桥梁——变形岩石组构与波速各向异性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1990年05期 |
15 |
张世红,程学儒,李安锋;论依—舒地堑伸展构造的深部机制[J];石油物探;1993年03期 |
16 |
樊双虎,蔡海东;豫西伊川—汝阳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特征及岩浆起源[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3期 |
17 |
郑晔,滕古文;中国东部随县─启东地带上地幔结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
18 |
金振民,金淑燕,H.W.GreenII,马长玲;台湾海峡上地幔流变学状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1995年01期 |
19 |
李石;;湖北省海西——印支期岩浆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资源环境与工程;1989年01期 |
20 |
鲍佩声;王希斌;郝梓国;彭根永;;阿尔卑斯超镁铁岩的演化及上地幔的局部熔融[J];地质学报;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