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
【摘要】:本篇讨论大陆岩石圈拆沉、伸展与裂解作用过程。由于大陆岩石圈厚度大而且很不均匀,产生裂谷的机制比较复杂。大陆碰撞远程效应的触发,岩石圈拆沉,以及板块运动的不规则性和地球应力场方向转折,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断裂和大陆裂谷。岩石圈拆沉为在重力作用下"去陆根"的作用过程,演化过程可分为大陆根拆离、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地幔整体破裂三个阶段。大陆碰撞带、俯冲的大陆和大洋板块、克拉通区域岩石圈,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拆沉。大陆岩石圈调查表明,拉张区可见地壳伸展、岩石圈拆离、软流圈上拱和热沉降;它们是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早期的主要表现。从初始拉张的盆岭省到成熟的张裂省,拆离后地壳伸展成复式地堑,下地壳幔源玄武岩浆侵位,断裂带贯通并切穿整个岩石圈,表明地壳伸展进入成熟阶段。中国东北松辽盆地和西欧北海盆地曾处于成熟的张裂省。岩石圈破裂为岩浆侵位提供了阻力很小的通道网。岩浆侵位作用伴随岩石圈破裂和热流体上涌,成熟的张裂省可发展成大陆裂谷。多数的大陆裂谷带并没有发展成威尔逊裂谷带和洋中脊,普通的大陆裂谷要演化为威尔逊裂谷带,必须有来自软流圈的长期和持续的热流和玄武质岩浆的供应。威尔逊裂谷带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为地震低速带,其根源可能与来自地幔底部的地幔热羽流有关。
|
|
|
|
1 |
黄万夫;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3期 |
2 |
黎彤;袁怀雨;;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J];地球化学;2011年01期 |
3 |
李起彤;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暨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J];中国地震;1987年04期 |
4 |
Philip England;这声;;对流引起的增厚大陆岩石圈热边界的消除[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5期 |
5 |
刘凤山;欧洲大陆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4期 |
6 |
从柏林,王清晨;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引起的新思维[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9期 |
7 |
李曙光,张宗清;华北太古代上地幔钕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对该区岩石圈地幔不均一性的制约[J];地球化学;1990年04期 |
8 |
焦述强;金振民;;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96年02期 |
9 |
魏文博,金胜,叶高峰,王林飞,谭捍东,邓明,方慧;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的研究方法[J];地学前缘;2003年01期 |
10 |
索书田;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1992年02期 |
11 |
石耀霖;曹建玲;;中国大陆岩石圈等效粘滞系数的计算和讨论[J];地学前缘;2008年03期 |
12 |
R.Jeanloz
,S.Morris
,马石庄;地壳和地幔中的温度分布(续)[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8年Z1期 |
13 |
马福臣;一部大地构造学的新论著——评介《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年01期 |
14 |
王清晨;;“中国岩石圈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J];地质论评;1991年02期 |
15 |
王毅;;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活动综述[J];地质论评;1988年03期 |
16 |
竹下彻;王云蕾;;裂谷作用——被拉裂的大陆-岛弧[J];海洋石油;1991年03期 |
17 |
郑度;姚檀栋;;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
18 |
D.L.Turcotte;黄惠林;;沉积盆地的演化模式[J];地球与环境;1984年03期 |
19 |
严忠琼;中国地震活动性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20 |
张宏福;;复杂橄榄岩捕虏体:反演岩石圈演化过程的罕见而重要的样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
|
|
|
|
1 |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所研究员 杨文采;大陆科学钻探[N];光明日报;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