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洋陆转换作用
【摘要】: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
|
|
|
1 |
杨巍然;一本系统阐述板块构造的佳作——《板块构造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
2 |
宋传中;大地构造学的研究纲领与发展模式[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3 |
舒良树,卢华复,印栋浩,马瑞士,夏飞,卢汉;新疆北部古生代大陆增生构造[J];新疆地质;2001年01期 |
4 |
索书田
,钟增球;超越板块构造学——大陆流变学和造山作用的主要研究课题[J];地质科技情报;2004年01期 |
5 |
诸大建;;介绍新近问世的《板块构造学基础》一书[J];地质论评;1985年02期 |
6 |
陈友明;八十年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动向(二)——碰撞和添加构造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88年03期 |
7 |
潘桂棠,李兴振,王立全,丁俊,陈智粱;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J];地质通报;2002年11期 |
8 |
魏建玲;;大哈拉军山组在伊犁微板块形成演化中的作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2期 |
9 |
周祖翼;;中国东南沿海及邻近海区一种独特的大陆增生方式——转换断层向俯冲体系的转变[J];上海地质;1992年01期 |
10 |
高坪仙;元古构造活动带的几种构造模式[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5年01期 |
11 |
姚玉鹏;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20项目“显生宙大陆增生:东-中亚地区的证据”简介[J];科学通报;1997年10期 |
12 |
邢凤鸣;徐祥;陈江峰;周泰禧;K. A. Foland;;江南古陆东南缘晚元古代大陆增生史[J];地质学报;1992年01期 |
13 |
В.Е.Хаин;张培垚;;深断裂、地块、地体与板块构造[J];海洋石油;1993年03期 |
14 |
D.H.Shurbet;S.E.Cebull;饶扬誉;;板块构造与地球膨胀[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7年01期 |
15 |
刘宝珺,李廷栋;地质学的若干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5期 |
16 |
史仁灯;;蛇绿岩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思考[J];地质论评;2005年06期 |
17 |
宋传中;张国伟;牛漫兰;刘国生;霍立新;;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J];中国地质;2006年01期 |
18 |
王涛;江博明;锺孙霖;;海峡两岸“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学术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行[J];岩石学报;2006年05期 |
19 |
刘鸿飞;刘焰;;旁那石榴蓝闪片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年03期 |
20 |
ХаинВ.Е;陈颐亨;;板块构造学二十年(对往昔、今日和未来的思索)[J];海洋石油;198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