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显微构造地质学的回顾
【摘要】:我国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已故何作霖教授把“岩组学”由德语文献介绍到中国,王嘉荫教授实测了国内岩石的岩组图,研究了矿物形成与变化的构造作用因素,他们把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构造地质分析结合起来,给构造地质分析引入了显微镜方法。不过在以后的30多年里,显微构造与组构分析只局限于少数学术单位和少数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带动,显微构造与组构在我国得到较快速的发展。许多高校地质系开设了相关课程,在矿业开发、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等方面也得到有成效的应用。
|
|
|
|
1 |
蒋明镜;王富周;朱合华;肖俞;;松砂直剪试验中的经典与非经典场量数值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
2 |
黄俊;鲁如魁;褚志安;张永强;;内蒙古察右后旗三道沟一带韧性剪切带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中国地质;2011年03期 |
3 |
徐树桐;吴维平;刘贻灿;陆益群;汪德华;;大别山造山带的糜棱岩[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年04期 |
4 |
唐哲民;蔡志慧;王宗秀;陈方远;;中天山东部南北两缘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J];中国地质;2011年04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