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
【摘要】:笔者回顾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历史、剖析各种隆升动力学模式,依据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构的强烈_不均一性和“三分性”、“对称性”构造地貌格局,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是印度地块和塔里木—阿拉善地块双向不均一俯冲和青藏腹地深层热隆扩展联合作用的结果。俯冲是高原隆升的重要机制,而热隆扩展是高原隆升的直接原因。
|
|
|
|
1 |
;青藏高原新构造及晚新生代古大湖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
2 |
刘宝珺;丁俊;潘桂棠;;前言[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
3 |
杨立强;张中杰;;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与层圈耦合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4 |
朱介寿;;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动力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5 |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6 |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
7 |
殷跃平;;序[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
8 |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
9 |
王天津;;建立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产业 规范运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
10 |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