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油气成藏及分布
【摘要】:本文综述了大陆岩石圈研究现状和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岩石圈结构特征 ,指出在古裂谷、褶皱带或区域性深断裂等陆壳构造薄弱带上发育起来的多期叠合盆地 ,具有很好的含油气前景。大型含油气盆地往往存在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和地壳内低速层 ,盆地基底沉降与盖层沉积厚度较大。适度的后期构造活动改造和岩浆活动有利于沉积盆地内油气生成与保存
|
|
|
|
1 |
宋鸿彪,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J];地学前缘;1995年04期 |
2 |
高怀雄;陕西秦巴地区金属矿床密集区的岩石圈结构及深部成矿作用[J];陕西地质;2001年02期 |
3 |
范小林,陆国新,蒋洪堪,江兴歌;扬子板块北缘壳(慢)岩石圈结构与古生代盆地[J];华南地震;1992年04期 |
4 |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夏斌;朱本铎;;南海岩石圈结构与油气资源分布[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5 |
滕吉文;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及对资源与能源的控制[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2期 |
6 |
邵学钟,张家茹,殷秀华;油气勘探与地壳深部构造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2期 |
7 |
刘国栋;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2期 |
8 |
崔军文,李朋武,李莉;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J];地质论评;2001年02期 |
9 |
许忠淮,石耀霖;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J];地震学报;2003年05期 |
10 |
郑重;;中美青藏高原数字宽频带地震观测[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3年01期 |
11 |
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对大陆变形影响[J];地质论评;1998年01期 |
12 |
马福臣;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4期 |
13 |
张兴洲;杨宝俊;吴福元;刘国兴;;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14 |
蒋能强;;四川岩石圈结构的初步划分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J];四川地震;1985年03期 |
15 |
杨立强,王光杰,张中杰,邓军,赵爱华,王建平;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6 |
李茹;章大港;周瑶琪;赵俊猛;;辽西地区中生代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的有限元模拟[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7 |
范小林;罗开平;;河西走廊及邻区岩石圈深部信息与油气关系讨论[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年04期 |
18 |
万玲;曾维军;吴能友;姚伯初;朱本铎;陈泓君;;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台湾恒春半岛地学断面[J];中国地质;2009年03期 |
19 |
Gerald M.Ross;汤照;罗瑞芝;;地质学家探测加拿大西部克拉通[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3期 |
20 |
刘国兴;张兴洲;杨宝俊;翁爱华;唐君辉;李雪森;;佳木斯地块及东缘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