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初探
【摘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探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成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原因,指出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地质灾害等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据此,提出防治喀斯特石漠化的基本措施,即缓解人口压力、加快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等。
|
|
|
|
1 |
李长亮;[D];兰州大学;年 |
2 |
杨海洋;[D];中南大学;年 |
|
|
|
|
|
1 |
韩清延;[D];广西师范学院;年 |
2 |
钱嵘;[D];贵州大学;年 |
3 |
来楷迪;[D];贵州大学;年 |
4 |
殷庆仓;[D];广西大学;年 |
|
|
|
|
|
1 |
李瑞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年 |
2 |
姜曙千;[D];浙江大学;年 |
3 |
王德炉;[D];南京林业大学;年 |
4 |
彭建;[D];北京大学;年 |
5 |
罗海波;[D];西南大学;年 |
6 |
卢红梅;[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年 |
7 |
况顺达;[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年 |
8 |
朱海燕;[D];西南大学;年 |
9 |
张素红;[D];北京师范大学;年 |
10 |
张喜;[D];南京林业大学;年 |
|
|
|
|
|
1 |
梁铮;[D];江苏大学;年 |
2 |
韩清延;[D];广西师范学院;年 |
3 |
屈双荣;[D];西南农业大学;年 |
4 |
吴庆标;[D];广西大学;年 |
5 |
周蓓;[D];西南师范大学;年 |
6 |
陈浒;[D];贵州师范大学;年 |
7 |
李恩香;[D];广西师范大学;年 |
8 |
王小红;[D];四川农业大学;年 |
9 |
蓝芙宁;[D];广西师范大学;年 |
10 |
卢玫桂;[D];广西师范大学;年 |
|
|
|
|
|
1 |
席恒;[D];西北大学;年 |
2 |
吴伟;[D];西北大学;年 |
3 |
王德炉;[D];南京林业大学;年 |
4 |
文俊;[D];河海大学;年 |
5 |
孔繁涛;[D];中国农业科学院;年 |
6 |
孙宪芝;[D];山东农业大学;年 |
|
|
|
|
|
1 |
黄柳林;[D];广西大学;年 |
2 |
胡鹏;[D];电子科技大学;年 |
3 |
谷花云;[D];贵州师范大学;年 |
4 |
钟爽;[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年 |
5 |
陈新华;[D];中南大学;年 |
6 |
李苓苓;[D];首都师范大学;年 |
|
|
|
|
|
1 |
金平斌;[D];浙江大学;年 |
2 |
陈伟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年 |
3 |
金京淑;[D];吉林大学;年 |
|
|
|
|
|
1 |
黄辛果;[D];贵州大学;年 |
2 |
韩笑;[D];河北师范大学;年 |
3 |
方明娟;[D];兰州大学;年 |
4 |
李新鑫;[D];西安外国语大学;年 |
5 |
张彤;[D];辽宁师范大学;年 |
6 |
杨新强;[D];南京农业大学;年 |
7 |
刘彩梅;[D];南昌大学;年 |
|
|
|
|
|
1 |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
2 |
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张殿发,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
3 |
蒋忠诚,袁道先;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学特征及其环境和资源意义[J];地球学报;1999年03期 |
4 |
王世杰
,孙承兴
,周德全
,李艳丽;贵州高原岩溶台地红色风化壳的物源辨析[J];第四纪研究;2002年06期 |
5 |
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
6 |
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
7 |
蔡运龙;中国西南岩溶石山贫困地区的生态重建[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6期 |
8 |
邓永光;浅谈水土流失治理的相关体系与治理模式[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1年03期 |
9 |
韦茂繁;广西石漠化及其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
10 |
姚智,张朴,刘爱民;喀斯特区域地貌与原始森林关系的讨论——以贵州荔波茂兰、望谟、麻山为例[J];贵州地质;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