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杰,高战武,孙建宝,宋长青;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震;2001年02期 |
2 |
刁桂苓,张四昌,赵军,王兆军,王俊国;用现今小地震研究历史强震的震源断层——以1830年河北磁县7(1/2)级地震为例[J];地震地质;1999年02期 |
3 |
刁桂苓!中国石家庄050021,张四昌!中国石家庄050021,王培德!中国北京100081,高景春!中国石家庄050021,王俊国!中国天津300201;1995年7月河北沙城地震群的震源断层[J];中国地震;1999年03期 |
4 |
张四昌,赵军,刁桂苓;华北地区震源断层与深浅构造关系的初步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1995年03期 |
5 |
刁桂苓,张四昌,王绍晋,龙晓帆,王俊国;1995年云南武定6.5级地震震源断层的三维特征[J];地震学报;1999年04期 |
6 |
成尔林,李桂芳,陈和川;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后主压应力轴的方向特征[J];地震学报;1982年02期 |
7 |
许忠淮,刘玉芬,张郢珍;京、津、唐、张地区地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J];地震学报;1979年02期 |
8 |
薛宏运,鄢家全;鄂尔多斯地块周围的现代地壳应力场[J];地球物理学报;1984年02期 |
9 |
周克森;用初动振幅比求震源机制的球面拟合法[J];地球物理学报;1985年04期 |
10 |
宋文,黄毓珍;武定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7年03期 |
11 |
;1980年蒙自5.4级地震震源机制初步结果[J];地震研究;1980年03期 |
12 |
陈桂生,朱革非,张宏彬;大振幅超声换能器设计[J];声学技术;1983年01期 |
13 |
杨懋源,黎在良;龙陵地震序列初期余震的“平均”市面解[J];地震;1984年02期 |
14 |
朱艾斓,刁桂苓,张四昌,杜迎春;1989年和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的三维特征[J];山西地震;1999年Z1期 |
15 |
胡新亮,刁桂苓,高景春,张四昌,啜永清,段跃荣,赵英萍,刘胜国,朱振兴,张彦清,秦清娟;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J];中国地震;2002年01期 |
16 |
高景春,刁桂苓,张四昌,蔡华昌,张宏志,赖晓玲,李钦祖,王勤彩,李松林,张彦清,朱振兴;以震源精确定位结果分析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J];地震地质;2002年01期 |
17 |
王绍晋,黄毓珍,李倩,龙晓帆;澄江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应力场和震源断层[J];地震研究;2001年04期 |
18 |
赵珠,汪碧澜,龙思胜,陈银;1999年四川绵竹清平5.0级地震序列构造活动特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1年06期 |
19 |
龚钢延;震源断层的长度与错动幅度之间关系的讨论[J];西北地震学报;1986年01期 |
20 |
王焱,刁桂苓,张四昌,王勤彩,刘允清,朱振兴,张彦清;1999年山西大同M_S5.6地震的震源断层[J];中国地震;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