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地区新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的探讨
【摘要】:开合构造是一种全球构造假说,该假说基础为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和地质体都存在开合表现;可以用开合构造观解释一些板块构造理论登陆后不能合理解释的地质现象。文章在结合前人基础地质资料基础上,分析藏南地区基本的构造单元划分;强调动态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被重力拆离断层改造叠加的逆断层区以及被拆离断层改造的正断层区。在主流观点提出碰撞挤压造山形成青藏高原时,野外科学考察发现了绒布寺伸展正断层的存在。文章认为绒布寺伸展正断层与主中央逆冲断层形成时间比藏南拆离系要早,两者构成了藏南挤出构造的两个边界;而藏南拆离系是晚期形成的,局部叠加在主中央逆冲断层之上,并且珠峰北追踪了早期绒布寺正断层呈相对高角度产出。3条断裂构造系统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藏南由前人所划分的飞来峰、构造窗等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中的构造单元,往往挤压逆冲特征表现不明显,却表现出由新的地层覆盖在老地层之上而显示地层柱缺失的特征。文章认为这些是滑覆构造的表现,是藏南地区晚期重力滑覆作用的产物。用开合构造理论将该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由开转换为合;然后由合转换为开,构成一个完整开合演化历史,在这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中,地球深部的热能、地球内部的重力势能以及构造引起的附加应力能起到关键作用。
|
|
|
|
1 |
卢演俦,丁国瑜;与亚洲古季风有关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几个问题[J];第四纪研究;1998年03期 |
2 |
;“华北大陆构造演化”中美双边研讨会闭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莫宴情;施央申;;海南岛地体及其毗邻陆缘晚中生代—新生代古地磁研究和构造演化[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4 |
程国良,白云虹,孙宇航;鄂尔多斯地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学研究[J];地震地质;1988年02期 |
5 |
汪寿松;加强对鄂尔多斯及其相邻地区沉积与构造演化的研究[J];地球科学信息;1988年03期 |
6 |
孙竞雄,吕恩茂,曹德民,宗淳虎;苏北变质地质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8年01期 |
7 |
涂英伟,刘成湛;华南及西太平洋海域板块的构造演化[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8 |
王毅;;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活动综述[J];地质论评;1988年03期 |
9 |
H.H.Wilson;王国纯;;墨西哥坦皮科湾黄金巷的构造演化[J];海洋地质译丛;1988年01期 |
10 |
J.Guha;吴礼道;;加拿大魁北克省希布加莫矿区与岩浆和构造演化有关的金成矿模式[J];国外火山地质;1989年02期 |
11 |
万天丰;中国东南六省元古代—侏罗纪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1989年01期 |
12 |
翟永建,周烑秀;华南和华北陆块显生宙的古地磁及构造演化[J];地球物理学报;1989年03期 |
13 |
徐备;华南元古代地质研究进展述评[J];地质科技情报;1989年01期 |
14 |
李继亮,孙枢,许靖华,陈海泓,彭海波,王清晨;南华夏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新证据[J];地质科学;1989年03期 |
15 |
杨志坚;胶东地块构造演化及其东延去向问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2期 |
16 |
朱志文;我国古地磁学在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中的现状和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1989年05期 |
17 |
J.盖哈
,刘恩怀;加拿大魁北克奇波格莫矿区中与岩性和构造演化有关的金矿化类型[J];黄金地质科技;1989年04期 |
18 |
宁晰春;松树沟“入”字型构造演化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01期 |
19 |
J.F.Dewey
,朱湘元;印度-欧亚聚敛带的构造演化[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