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活动与地壳演化(英文)
【摘要】:埃达克质火成岩在中国东部,包括燕山带是很常见的,一般认为它们是下地壳不均匀的镁铁质岩石及/或富集的上地幔岩石在高压(≥1.5 GPa)下部分熔融的结果。在燕山带内埃达克岩浆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时间(约190~80 Ma),然而岩浆活动的峰期却与约170~130 Ma间有基底岩石卷入的陆壳收缩期相一致。尽管埃达克质岩浆活动的历史很长,但那种把岩浆活动与岩石圈的拆沉效应相联系的模式似乎是不适当的。在该带内,埃达克质与非埃达克质岩浆活动有一部分是同时的,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是相间的,这说明了在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的部分熔融中成分是相当不均匀的。侏罗纪及白垩纪熔融作用的热源应当是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中生代板底垫托的玄武岩浆。除了局部例外,在燕山带,埃达克质岩浆活动的终结和碱性岩浆活动的开始约在130~120 Ma,在此时期收缩作用使东亚大达200万km~2以上的地区发生了NW—SE向的区域性伸展作用。强烈的地壳伸展仅局限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分布的少数几个变质核杂岩中。陆壳的伸展减薄合理地解释了130~120 Ma间发生高压埃达克质熔融条件的终结,尽管还有局部年轻的埃达克火山活动(约120~80Ma)可以在伸展规模有限而厚的地壳依然存在的地区继续出现。燕山区早白垩世的碱性侵入体中的锆石不存在前寒武纪
|
|
|
|
1 |
邱竞男,马丽,李志雄;燕山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地震;1989年02期 |
2 |
程国栋;中国冰川学和冻土学研究40年的回顾与展望(英文)[J];冰川冻土;1999年04期 |
3 |
吴少雄,岑嘉评;环Z[X]不是中华环(英文)[J];数学研究与评论;1993年04期 |
4 |
李忠勤,叶佰生,张明军;中国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10年回顾与展望(英文)[J];冰川冻土;1999年04期 |
5 |
郑亚东,G.A.Davis,王琮,B.J.Darby,张长厚;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J];地质学报;2000年04期 |
6 |
Gregory A.Davis,郑亚东,王琮,Brian J.Darby,张长厚,George Gehrels,汪洋,李凯明;中生代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以河北省和辽宁省为重点的研究[J];北京地质;2002年04期 |
7 |
;On the sand surface stabilit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Gurbantnggt Desert[J];Science in China,Ser.D;2005年06期 |
8 |
马巍,程国栋,朱元林,徐学祖;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英文)[J];冰川冻土;1999年04期 |
9 |
T.W.Anderson,钟开莱,E.L.Lehmann;许宝騄1910—1970[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80年03期 |
10 |
吴燕如,袁德成;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昆虫学家的观点(英文)[J];Entomologia Sinica;1997年02期 |
11 |
张国民;马宗晋;付征祥;;燕山带地震活动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1984年04期 |
12 |
丁鉴海,黄雪香;燕山带地震频度的月相效应[J];地震;1984年05期 |
13 |
朱兆才;;燕山带地震活动的可公度性[J];华北地震科学;1990年02期 |
14 |
;《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征稿简则[J];科学通报;2004年05期 |
15 |
;2003年(第5卷)目次总索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年01期 |
16 |
孙立新;赵凤清;王惠初;谷永昌;冀世平;;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划分、时代与盆地性质探讨[J];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
17 |
汪洋;;北京白查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与构造指示意义[J];岩石学报;2009年01期 |
18 |
汪洋;程素华;;张家口地区张家口组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矿物岩石;2010年01期 |
19 |
;出版物[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1998年00期 |
20 |
陈永林,张德二;西藏飞蝗发生动态的历史例证及其猖獗的预测(英文)[J];Entomologia Sinica;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