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指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展望
【摘要】:干旱作为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尽管关于干旱和干旱指标已有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干旱自身的复杂特性和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干旱指标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地域和时间范围内,难以准确反映干旱发生的内在机理。为此有必要对干旱定义及国内外主要的干旱指标加以综述和评价,为干旱的监测和评估,特别是为全球变化中的气候—植被关系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将干旱分为4种类型: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并对当前国内外主要的干旱指标进行介绍,指出了其适用范围,并在归纳现有干旱指标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指标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
|
|
|
1 |
E.O.oladipo;鞠笑生;;三种干旱指标的比较分析[J];气象科技;1987年05期 |
2 |
陈斌;;福建省干旱指标体系研究[J];人民珠江;2005年06期 |
3 |
冯平,李绍飞,王仲珏;干旱识别与分析指标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年07期 |
4 |
邹仁爱,陈俊鸿;干旱预报的研究进展评述[J];灾害学;2005年03期 |
5 |
陈仲全;;干旱指标及兰州的干旱规律[J];甘肃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年04期 |
6 |
冯晓晶;邸瑞琦;白美兰;;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监测气象服务及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气象;2006年03期 |
7 |
朱炳瑗,谢金南,邓振镛;西北干旱指标研究的综合评述[J];甘肃气象;1998年01期 |
8 |
袁文平,周广胜;干旱指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
9 |
朱自玺,刘荣花,方文松,王友贺;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01期 |
10 |
李星敏;王钊;刘安麟;;陕西省干旱遥感监测业务化及应注意的问题[J];气象;2005年12期 |
11 |
钱云平,林银平,张美丽;黄河流域农业干旱特征研究[J];人民黄河;1996年06期 |
12 |
韩海涛;胡文超;陈学君;王乃昂;李钢;;三种气象干旱指标的应用比较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1期 |
13 |
梁才贵;;模糊数学在广西干旱分析中的应用[J];广西水利水电;1993年02期 |
14 |
庄锡潮,张文坚,王镇铭;浙江省严重干旱灾情评估方法和研究[J];浙江气象科技;2000年04期 |
15 |
李有宏;董立新;白彦芳;;三种干旱指标应用对比分析[J];青海气象;2003年02期 |
16 |
邵华木;安徽省池州地区干旱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17 |
张月华;耿燕;;乌鲁木齐地区一种新的干旱指标的探讨[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年06期 |
18 |
田宏,徐崇浩,彭骏,陈文秀;四川盆地干旱动态评估指标的研究[J];气象;1998年04期 |
19 |
梁春成,梁云,陈洁,孙长东;天然草场牧草干旱指标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1999年03期 |
20 |
景毅刚,刘安麟,张树誉,李星敏,邓风东,王钊,卓静;陕西省干旱评价和预警系统[J];陕西气象;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