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总DNA的抽提及其RAPD分析条件的摸索
【摘要】:通过试验寻求得到一种快速、简便抽提飞蝗 (Locustasp .)总DNA的方法 ,使每头雄性和雌性成虫分别可以得到 5 0和 10 0 μg的总DNA。所得到的总DNAOD2 60 /OD2 80 为 1 5~ 2 2 ,分子量 45kb。为了获得高分子量的DNA产品 ,使RPAD结果具重复性 ,酚氯仿抽提后的DNA沉淀用灭菌Tip头挑出 ,而不用离心收集。对各种分析条件如模板、Taq酶、dNTP及引物的浓度、不同的PCR仪、反应管进行了比较试验 ,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 ,它们对RAPD结果影响不大。用优化的试验条件对我国 3个飞蝗亚种 5个地理种群进行RAPD分析 ,结果在 3个亚种UPGMA聚类图中 ,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的 2个种群以 10 0 %Bootstrap分别聚类在一起 ,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的 2个种群以 6 6 %的Bootstrap聚类在一起。在 3个亚种所有个体的UPGMA聚类图中 ,亚种内的所有个体都聚类在一起 ,各自形成独立分支 ,说明 3个飞蝗亚种有明显的区别。西藏飞蝗的 2个种群之间 ,群居型与散居型东亚飞蝗之间在聚类图中混合聚类 ,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基因交流
|
|
|
|
1 |
刘维德;飞蝗腹听器的形态及其发生[J];昆虫学报;1953年01期 |
2 |
康乐,李鸿昌,陈永林;中国散居型飞蝗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的分析[J];昆虫学报;1989年04期 |
3 |
兰仲雄,马世骏;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系统生态学基础[J];生态学报;1981年01期 |
4 |
王宪辉,陈兵,康乐;飞蝗热休克蛋白70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动物学研究;2003年05期 |
5 |
尤其儆,郭郛,陈永林,张福海,尤端淑;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的生活习性[J];昆虫学报;1958年02期 |
6 |
陈永林,龙庆成,朱进勉,姬庆文;洪泽湖蝗区东亚飞蝗发生动态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1年01期 |
7 |
李冰祥,陈永林,蔡惠罗;飞蝗不同地理种群抗寒性研究(英文)[J];生态学报;2001年12期 |
8 |
吴卫国,G.A.HORRIDGE;飞蝗复眼生理和结构上的节律变化[J];昆虫学报;1988年04期 |
9 |
张民照,康乐;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地理种群在中国的遗传分化[J];中国科学C辑;2005年03期 |
10 |
楼亦槐;沿淮蝗区水涝与飞蝗发生关系的初步调查及其在防治措施上的探讨[J];昆虫学报;1959年02期 |
11 |
李冰祥,陈永林,蔡惠罗;光周期对飞蝗三个地理种群胚胎滞育和生殖的影响(英文)[J];Entomologia Sinica;1998年04期 |
12 |
沈钧贤,徐智敏;飞蝗对低频声信号加工的胞内研究——尾铗-巨中间神经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中国科学B辑;1995年02期 |
13 |
一丁;五月草飞蝗——五月软件市场综述[J];中国青年科技;1998年07期 |
14 |
马东骥,随象杰;南阳湖农场根除蝗害的初步成就[J];昆虫知识;1965年01期 |
15 |
马世骏;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在中国的发生动态[J];昆虫学报;1958年01期 |
16 |
胡少波,张永强;广西柳州地区东亚飞蝗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意见[J];昆虫知识;1964年05期 |
17 |
项维;飞蝗杂种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L.×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的细胞学的研究[J];动物学报;1958年01期 |
18 |
刘金良;东亚飞蝗名称的由来及演变过程[J];昆虫知识;1985年05期 |
19 |
胡淼;飞蝗黑卵蜂是中华稻蝗的寄生天敌[J];昆虫知识;1990年05期 |
20 |
马世骏;连载讲座—我国的大害虫(三)——飞蝗[J];昆虫知识;195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