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
【摘要】:我们使用一个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对中国和美国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的动态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预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美国农业土地每年净增72.4Tg碳,而中国农业土地每年丢失73.8Tg碳。每一年,美国土壤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入大气的碳为812Tg但从农作物残留物(根和秸秆)获得884Tg的碳。中国土壤释放366Tg的碳于大气中,仅从农作物残留物收回293Tg的碳。中美对农作物残留物的不同管理是造成两国农业土壤动态背道而驰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目前日益恶化的土地沙化及沙尘暴问题即是大区域SOC减少的一个必然结果。
|
|
|
|
1 |
黄山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1期 |
2 |
邓祥征;韩建智;战金艳;赵永宏;;农田碳汇管理策略及其效果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
3 |
芮雯奕;周博;张卫建;;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
4 |
颉鹏;蔺海明;黄高宝;王龙强;柴强;;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研究[J];草业学报;2009年04期 |
5 |
;Pool Sizes and Turnove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Farmland Soil in Karst Area of Guilin[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1年01期 |
6 |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
7 |
;Nitrogen cycle model of agroecosystem in the karst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0年04期 |
8 |
李长生,肖向明,S.Frolking,B.MooreⅢ,W.Salas,邱建军,张宇,庄亚辉,王效科,戴昭华,刘纪远,秦小光,廖柏寒,R.Sass;中国农田的温室气体排放[J];第四纪研究;2003年05期 |
9 |
张甘霖,何跃,龚子同;人为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固定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4年02期 |
10 |
王礼茂;几种主要碳增汇/减排途径的对比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4年02期 |
|
|
|
|
|
1 |
;姬家庄大队水稻追施田菁增产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1966年01期 |
2 |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88年01期 |
3 |
王梅元;李奎封;;亩产吨粮综合配套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1991年03期 |
4 |
杨力,于淑芳,宋国菡,张民,丁光国;山东高产粮田腐殖质组成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
5 |
张宪法,张凌云,于贤昌,张振贤;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
6 |
王旭东,于振文;施磷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
7 |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
8 |
周海燕;吴德敏;李彦;张英鹏;刘兆辉;江丽华;;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
9 |
舒小琴;浅谈秸秆还田与土壤改良的关系[J];安徽科技;2002年Z1期 |
10 |
胡官庆,马友华;铜陵地区紫云英发展中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