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摘要】: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ECMWF/TOGA补充数据集,美国NMC气候分析中心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存档的中国336个测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89年春天青藏高原和邻近地区的热力特征和环流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区季节转换的影响。文中集中分析了表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9年亚洲季风的爆发由三个接续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5月上旬在孟加拉湾东岸,称为孟加拉(BOB)季风爆发阶段。第二阶段是5月20日左右开始的中国南海(SCS)季风爆发阶段。第三阶段是6月10日左右开始的印度上空的南亚季风(或称印度季风)的爆发阶段。分析表明,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才使亚洲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地区出现。BOB季风环流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使SCS季风接着爆发。最后随着亚洲热带流型的西移,印度季风爆发才发生。
|
|
|
|
1 |
鲍媛媛;金荣花;赵瑞霞;蒋星;;2008年东亚夏季风异常及其对江淮梅雨的影响[J];气象;2009年04期 |
2 |
段安民,毛江玉,吴国雄;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可预测性的分析和初步应用[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3 |
中日亚洲季风机制研究联合工作组,赵秀英;中日亚洲季风机制研究合作项目成果概述[J];气象科技;2000年02期 |
4 |
薛滨,王苏民,王云飞;湖泊深钻揭示的中更新世以来中国环境的区域分异及其与亚洲季风的关系[J];湖泊科学;1998年01期 |
5 |
吴爱明,倪允琪;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
6 |
席金平;亚洲季风漫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09期 |
7 |
安芷生;亚洲季风演化、北半球大冰期的发展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8期 |
8 |
邹燕;赵平;;青藏高原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08年02期 |
9 |
姚锦烽;王盘兴;李双林;;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研究亚洲季风对气溶胶传输及其分布的影响[J];内蒙古气象;2011年02期 |
10 |
李吉均,方小敏;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J];科学通报;1998年15期 |
11 |
杨梅学,姚檀栋;季风现象与ENSO事件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年04期 |
12 |
周晓霞;丁一汇;王盘兴;;影响华北汛期降水的水汽输送过程[J];大气科学;2008年02期 |
13 |
王斌;;认识和预报亚洲季风气候:前沿突破点和展望[J];气象学报;2008年05期 |
14 |
徐建军,王东晓;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年代际异常及其对亚洲季风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3期 |
15 |
梅西;郑洪波;黄恩清;陈国成;谢昕;;南海南部近50万年来沉积物特点及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4期 |
16 |
黄永明;;石笋中“记录”的季风与朝代兴亡关系[J];科技导报;2008年21期 |
17 |
吴国雄,张永生;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 Ⅱ.爆发时间[J];大气科学;1999年01期 |
18 |
张永生,吴国雄;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及北半球季节突变的物理机理的诊断分析:Ⅱ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表感热加热的作用[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
19 |
陈隆勋;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1999年00期 |
20 |
刘新,吴国雄,刘屹岷,刘平;青藏高原加热与亚洲环流季节变化和夏季风爆发[J];大气科学;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