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

黄荣辉  张振洲  黄刚  任保华  
【摘要】: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以纬向输送为主。分析结果还表明东亚季风区由于夏季水汽分布是南边大、北边小,偏南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湿平流。因此,水汽的辐合主要由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所造成,而印度季风区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干平流,它利于水汽输送的辐散,水汽的辐合主要是由于风场的辐合所造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永华;徐海明;高阳华;李强;;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J];气象学报;2010年06期
2 王卫国;左群杰;王颢樾;梁俊平;;1997~1999年亚洲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差异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黄荣辉,张振洲,黄刚,任保华;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4 费建芳,乔全明,高太平;1983年梅雨期前后亚洲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1期
5 徐建军,何金海,朱伟军,王建德;亚洲夏季风季节与季节内平均水汽输送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4期
6 陈向东;;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广西气象;2006年S1期
7 洪光;周庆满;林滋新;;青岛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及水汽输送的研究[J];海岸工程;1990年01期
8 史慧敏,翁笃鸣,林守廉;各种大气水汽输送气候计算方法的比较和讨论[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9 汪静萍,刘国纬;山西上空水汽输送和水分循环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5年02期
10 鲁亚斌,解明恩,谢三勇;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异常对云南5月降水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01期
11 何金海,刘芸芸,常越;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05年01期
12 田立德;姚檀栋;余武生;章新平;蒲健辰;;青藏高原水汽输送与冰芯中稳定同位素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6年02期
13 梁萍;陈隆勋;何金海;;江淮夏季典型旱涝年的水汽输送低频振荡特征[J];高原气象;2008年S1期
14 关智会;高春玲;;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其邻近区域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9年02期
15 魏凤英;张婷;;东北地区干旱强度频率分布特征及其环流背景[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3期
16 张玉娟;梁亮;王健疆;张行才;;浙江省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特征[J];气象科技;2011年02期
17 尹思明,林振耀;若羌地区降水量变动的特征[J];干旱区地理;1992年03期
18 叶志宁,葛孝贞;包含正定水汽高精度算法的MM5模式的暴雨实例试验[J];气象科学;2000年02期
19 刘世祥,杨建才,陈学君,刘治国,董安祥;甘肃省空中水汽含量、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2005年01期
20 刘世祥;王遂缠;刘碧;黄玉霞;王有生;蒲肃;;兰州市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变化研究[J];干旱气象;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华;关彦华;;特大降雪水汽输送和干冷空气入侵的云图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2 杨莲梅;史玉光;汤浩;;新疆春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和水汽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3 江志红;梁卓然;刘征宇;;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在气候诊断中的初步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4 杨莲梅;张云惠;汤浩;;2007年7月新疆三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5 杨莲梅;张云惠;汤浩;;2007年7月新疆三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韩珏靖;陈飞;沈建;;江苏盛夏两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蒋翠花;吴新胜;傅云燕;丘文先;王文清;;1098特大暴雨水汽输送与中尺度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管勇;袁锡沛;黄青兰;;广东省后汛期降水年际异常特征——致多雨或少雨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9 王珂;岑瑾;潘玉萍;张庆;;2010年江淮梅汛期区域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曾瑾瑜;吴启树;严娟;;2011年雨季首场暴雨过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主;西南地区水汽输送特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艳;东南亚夏季风的爆发与演变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周晓霞;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杨建玲;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模态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施小英;中低纬关键区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6 常越;南方暴雨的气候特征以及触发、维持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刘芸芸;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的遥相关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8 乔云亭;亚澳季风系统水汽收支的气候特征及其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年代际变化[D];中山大学;2002年
9 何溪澄;ENSO事件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张守保;华北回流天气的多尺度结构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红;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2 周长艳;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何跃;东亚强弱夏季风年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丁斌;中国西部水汽输送与旱涝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张玉娟;西北地区大气水分特征及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刘晓东;水汽输送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变化影响的诊断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梁萍;中国部分区域夏季强降水的水汽来源及大尺度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于润玲;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9 张雪梅;东亚地区夏半年水汽输送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周毅;三峡库区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成因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一汇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季风区温度和降水分布的年代际变率[N];中国气象报;2003年
2 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吴晶平;科学界失声,让传言不胫而走[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徐祥德;青藏高原对区域水分和生态的影响[N];中国气象报;2004年
4 姜永育 本报记者 宋开;九寨黄龙 少雨之谜[N];四川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贾冰 记者 谈洁 实习生 崔瑜;南信大成立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N];南京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游雪晴;北方今年为何出现大面积干旱?[N];科技日报;2009年
7 姜永育 高文良;九寨黄龙水资源减少之谜揭开[N];中国气象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曾涛 通讯员 廖雪萍 陆甲;广西:旱起赋秋声[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杨夏公颖;武汉中尺度暴雨模式系统汛期展身手[N];中国气象报;2007年
10 王雨石;现象不代表趋势[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