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最近12年的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角度看,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随纬度变化的特征:25°N以北的副热带季风区以层云降水方式为主,其所占比例在50%以上,而且表现为由南向北层云降水比例逐渐增加的特征;25°N以南的较低纬度地区则以积云降水为主,其比例在55%左右,而且表现为全区比较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积云和层云降水观测数比例的空间分布表明整个亚洲季风区降水云系以层云为主(层云平均占60%以上)。在季节时间尺度上,东亚季风区特别是25°N以北的副热带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都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季节变化标准差都在10%以上):冬季以层云降水为主,所占比例在85%左右,随着夏季的到来和季风雨带的向北推进,层云降水比例逐渐减小而积云降水比例逐渐增加,并在7、8月份层云降水比例达到最低值55%左右而积云降水比例达到最高45%左右,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层云降水比例又逐渐增加而积云降水比例逐渐降低并恢复到冬季的状态;南亚季风区以及东亚季风区25°N以南的热带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季节变化特征不太显著(季节变化标准差在3%左右):一年四季都以积云降水为主,其比例在50%~65%之间变化。并且,本文从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上述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成因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季风环流的风场垂直切变动力因子所支配,而温度、水汽、相当位温和对流有效位能等热力因子对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强度和范围及其持续时间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并且这些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标准。
|
|
|
|
1 |
杜振彩;黄荣辉;黄刚;陈际龙;;亚洲季风区积云降水和层云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J];大气科学;2011年06期 |
2 |
许焕斌;田利庆;段英;;关于积云增雨和实施方案的探讨[J];气象科技;2005年S1期 |
3 |
杜祥庭;王明康;;积云化学模式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4 |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冷水面对积云的影响——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1987年02期 |
5 |
周晓平,李兴生,张耀科,龚增锦;积云发展问题的数值试验[J];气象学报;1964年04期 |
6 |
林文实,陈辉,徐华英,黄美元;积云团对大气层结影响的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00年05期 |
7 |
谢德寿;;积云数值模拟人工催化作业条件[J];湖北气象;1993年03期 |
8 |
黄美元,徐华英,吉武胜;积云并合及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02期 |
9 |
王德元;谈谈高原上的堡状云和积云[J];气象;1977年07期 |
10 |
胡志晋;积云形成暖雨的条件[J];气象学报;1979年03期 |
11 |
樊明月;牛生杰;雷恒池;张云;吴玉霞;;初始扰动对积云发生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3期 |
12 |
付丹红;郭学良;;积云并合在强对流系统形成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
13 |
万蓉,李盾,徐永和;利用二维积云模式对一次积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模拟[J];湖北气象;1999年02期 |
14 |
徐家骝,李静兰,RogerF.Reinking;夏季热带积云内部结构的分析[J];气象科学;1994年03期 |
15 |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冰相过程在积云发展中的作用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1年09期 |
16 |
孔凡铀;低层环境风场对积云模拟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1992年01期 |
17 |
胡志晋,蔡利栋;积云暖雨过程及其盐粉催化的参数化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1979年04期 |
18 |
萨克斯;汪永起;;美国佛罗里达大面积积云试验所用的碘化银焰弹的特性[J];气象科技;1979年04期 |
19 |
平凡,高守亭;短期气候模式中积云参数化方案的选取及其效能的检验[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3期 |
20 |
张秀峰,张自国;积云一维数值模式敏感性及动力催化数值试验研究[J];内蒙古气象;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