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基于“配料”的暴雨预报

张小玲  陶诗言  孙建华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使用显著"配料"进行暴雨预报的方法。2007年和2003年的暴雨个例分析表明,我国主要的几类暴雨发生过程中具有一些共同的动力、热力特征,表征深厚湿对流发生发展的物理"配料"具有明显的演变特征。综合环境场动力、热力条件配置和物理"配料"分析了暴雨的"配料法"主观预报思路。并利用数值模式输出产品追踪有利于暴雨发生的"配料"演变发展了"配料法"暴雨客观预报方法,应用于国家级降水预报业务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欧坚莲;黎金水;刘国忠;;“配料法”用于广西桂东片持续性暴雨预报[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年02期
2 俞小鼎;;基于构成要素的预报方法——配料法[J];气象;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小芳;寿绍文;;“配料法”用于长江流域暴雨预报[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来小芳;杨群娜;;“配料法”用于上海地区暴雨预报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来小芳;;“配料法”用于上海地区暴雨预报初探[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曹晓岗;夏立;;基于“配料”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郭立平;孙明辉;;冀中滨海平原廊坊暴雨系统的二次分类及暴雨预报流程[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朝兴;;“圣帕”台风低压大暴雨的配料法释用预报[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李耀东;冉令坤;史小康;;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中质量强迫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8 张小玲;陶诗言;孙建华;;“配料法”在我国东部暴雨落区预报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肖丽;;暴雨或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大暴雨差异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海光;张沛源;王玉彬;;梅雨锋暴雨中β和γ三维结构演变和模型的双多普勒雷达反演[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小芳;“配料法”用于长江下游暴雨预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谷文龙;长江下游梅雨锋中尺度涡旋统计分析与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黄美金;福建省灾害性天气系统风场的多普勒雷达反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张勇;暴雨过程大气廓线仪资料分析及其模拟试验[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刘杰;基于多源观测数据的大气三维水汽协同融合技术[D];天津大学;2012年
6 黄容;利用云和辐射传输模式对对流性降水云微物理及微波辐射特性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3年
7 王小兰;结合MM5和M-C辐射传输模式对中国地区对流性降水云微波辐射特性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袁庆;四川省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陶俞锋;AMSU辐射率资料在暴雨预报中直接同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王欢;“03.7”江淮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诊断与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郑菲 通讯员 王德英;我国将首次实施机载下投式探空观测试验[N];中国气象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曾涛;为暴雨预报把握“火候”[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张人禾 倪允琪 王德英;再探暴雨形成机理为精准预报提供支撑[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三石;预知暴雨 天机可测[N];中国气象报;2002年
5 记者 潘俊杰 刘晓林 通讯员 王德英;我国强暴雨预报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7年
6 记者 陈磊 赵懋忠 通讯员 王德英;中日暴雨试验研究有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2年
7 本报通讯员 徐桂荣 万霞;青藏高原“引导”下游天气[N];中国气象报;2011年
8 倪允琪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制和预报理论的研究[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陈磊 刘品;华南暴雨试验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气象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陆铭 通讯员 吴翠红;湖北长江暴雨预报能力对比[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