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严重秋旱特征及其同期大气环流异常
【摘要】:利用2004年8~10月的中国160台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秋季发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简称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前兆和发展特征以及秋旱持续期间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是以8月在广西境内出现小范围干旱为前兆,9月扩展到长江以南中部地区,10月遍及整个长江以南地区而达到鼎盛的一个发展过程。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鼎盛期都受到了同期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很大影响2004年秋季东南亚上空的整层经向水汽输送出现了显著的负异常,说明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上空的整层水汽在经向上由南向北的输送减弱而从北向南的输送加强;850hPa水汽输送的异常加强了从北向南的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了秋旱的发展。结合2004年秋旱持续期间850hPa流场异常分析,2004年秋季850hPa的流场在台湾海峡附近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旋性的异常环流,它导致了西南水汽及其与越赤道气流和东南水汽的混合气流(10°N~20°N,135°E~150°E)在向北的输送路径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混合气流进入内陆从而加强了大陆上空由北向南的干冷气流,进一步影响了秋旱的发展。通过分析850hPa等压面上的垂直速度场发现秋旱同期长江以南地区下沉气流异常,这种天气形势不利于降水的产生。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受到了闭合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长期控制,形成少雨的天气。除此之外,中高纬地区脊区前方和槽区的后方易于冷空气的南下输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秋旱的发展。
|
|
|
|
1 |
张琼,刘平,吴国雄;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J];大气科学;2003年06期 |
2 |
张庆云,陶诗言,张顺利;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J];大气科学;2003年06期 |
3 |
卫捷,张庆云,陶诗言;1999及2000年夏季华北严重干旱的物理成因分析[J];大气科学;2004年01期 |
4 |
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5 |
魏凤英;;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变化与若干强迫因子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年02期 |
6 |
杨辉,李崇银;2003年夏季中国江南异常高温的分析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1期 |
7 |
陶诗言,徐淑英;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J];气象学报;1962年01期 |
8 |
陈乾金,高波,李维京,刘玉洁;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和长江中下游主汛期旱涝及其与环流关系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0年05期 |
|
|
|
|
|
1 |
吕炯,宛敏渭;江淮流域气候上的水旱类型[J];地理学报;1955年03期 |
2 |
郭其蕴;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J];地理学报;1983年03期 |
3 |
李培基;中国西部积雪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
4 |
陈烈庭;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对热带大气环流及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1977年01期 |
5 |
罗绍华,金祖辉,陈烈庭;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J];大气科学;1985年03期 |
6 |
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
7 |
肖子牛,孙绩华,李崇银;El Nio期间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气候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0年04期 |
8 |
李崇银,穆明权;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J];大气科学;2001年04期 |
9 |
张庆云,陶诗言,张顺利;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条件[J];大气科学;2001年04期 |
10 |
乔云亭,陈烈庭,张庆云;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