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玉林,杨梅,曾光平,张国君,周益辉,熊华南;南方夏季对流云降水回波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S1期 |
2 |
孙瑞,杨松福,郑芬;应用雷达回波分析云南省文山州对流云阵性降水[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S1期 |
3 |
陈秋萍,曾光平,冯宏芳,隋平,朱炜灵;对流云总降水量和降水效率估测[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2期 |
4 |
苏君毅;邱洁;过仲阳;戴晓燕;;基于贝叶斯方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方向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5 |
罗台福;雷击与飞行安全[J];湖北气象;2000年04期 |
6 |
何希群,秦贞忠,王本富;对流云催化增雨的作业体会[J];山东气象;2002年04期 |
7 |
郭雅芬;过仲阳;苏君毅;戴晓燕;;贝叶斯分类法在MCS移动路径预测中的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02期 |
8 |
易仕明;介绍一则群众看天经验[J];气象;1975年01期 |
9 |
申亿铭,刘桂馥,许焕斌,杨亚萱,王思微;对流云中点源爆炸催化剂的扩散问题[J];气象学报;1983年04期 |
10 |
陈秋萍,冯晋勤,陈冰,曾光平,隋平,郑淑贞,冯宏芳;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的福建夏季对流云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S1期 |
11 |
张瑞波,陈博杰,钟小英;广西夏季对流云降水特征分析[J];气象;2005年07期 |
12 |
榊原均;钟元;;极其浅薄的对流云所产生的暴雨[J];浙江气象;1984年05期 |
13 |
熊华南,张国君,周益辉;湖南省2001年夏秋季对流云降水潜力数值模拟结果[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S1期 |
14 |
袁野;杨光;胡雯;曾光平;;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分析对流云垂直运动结构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3期 |
15 |
过仲阳;干嘉元;戴晓燕;郭雅芬;黎薇;;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的热力场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6 |
达布;非轴对称对流云中点源爆炸(前倾梯度)催化剂的叠加浓度的计算方法[J];内蒙古气象;1996年01期 |
17 |
刘红燕;雷恒池;;基于地面雨滴谱资料分析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的特征[J];大气科学;2006年04期 |
18 |
徐国钧,郭慧,肖锋;地形对于对流云发展条件的数值模拟[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19 |
窦新英;宾建华;刘俊华;叶勇;;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对流云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J];新疆气象;2006年06期 |
20 |
饶彤华;张成军;;宁夏南部山区对流云火箭增雨技术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