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荣,韦志刚,董文杰,王澄海,钟海玲;20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3年02期 |
2 |
韦志刚,黄荣辉,陈文,董文杰;青藏高原地面站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2002年04期 |
3 |
陈丽娟,吕世华,罗四维;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异常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1996年01期 |
4 |
刘晓东,瞿章;北半球平流层环流与亚洲夏季风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学报;1991年02期 |
5 |
陈乾金,高波,李维京,刘玉洁;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和长江中下游主汛期旱涝及其与环流关系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0年05期 |
6 |
张艳,钱永甫;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热力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7 |
武炳义,王东晓,黄荣辉;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后期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4期 |
8 |
管兆勇,徐建军,哈承智;亚洲夏季风结构和变动与大气运动流场的斜压和正压特征:正压模分析[J];气象学报;1997年05期 |
9 |
吴立新;孟素婧;刘征宇;;海洋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响应中的作用(英文)[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0 |
黎伟标,纪立人;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的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型[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
11 |
吴池胜,王安宇;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作用的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1995年04期 |
12 |
邹立尧,刘宣飞;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3 |
丛菁;管兆勇;王黎娟;;夏季亚澳季风区两支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夏季风活动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14 |
杨修群,谢倩,黄士松;北极冰异常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5期 |
15 |
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9年02期 |
16 |
过霁冰;陈渭民;徐杰;;亚洲夏季风区气候平均季节内振荡扰动动能的结构和传播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
17 |
罗京佳,何金海;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和南海季风爆发特征及其成因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18 |
布和朝鲁
,纪立人
,孙淑清
,崔茂常;与EAWM相关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及亚洲夏季风(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5期 |
19 |
李国庆,陈瑞荣;亚洲夏季风西南气流形成机制的探讨[J];中国科学A辑;1981年09期 |
20 |
何金海,朱乾根;T_(BB)资料揭示的亚澳季风区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6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