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试验期间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的诊断研究
【摘要】:对 1979年第一次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试验 (FGGE)期间华南前汛期 3次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发现 :(1) 3次暴雨过程均与锋面活动有关 ,每次锋面过程都与锋生区对应 ,暴雨多见于锋前暖区内。锋面的特征既不同于冬季的冷锋 ,又不同于夏季长江流域的梅雨锋。 (2 )对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作了计算 ,发现 3次暴雨过程中 ,华南地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项有明显作用 ,积云对流所造成的对流凝结加热作用很重要。 (3)华南前汛期暴雨与南海季风有密切关系。 1979年FGGE期间南海季风 3次向北推进 ,与 3次暴雨过程有直接的联系。 (4 )对这 3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作了分析 ,发现除孟加拉湾外 ,南中国海亦是重要的水汽供应源地。 (5)对云系的分析表明 ,华南上空的 β中尺度对流云团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
|
|
|
1 |
陈红,赵思雄;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HUAMEX)期间暴雨过程及环流特征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1期 |
2 |
林永辉,布和朝鲁;2001年8月初上海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03年02期 |
3 |
廖晓荔;徐进明;徐洪;黄跃华;田凤国;;涪陵2010年5月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贵州气象;2010年S2期 |
4 |
景学义,江敦春;对流云团资料在局地暴雨数值模拟预报中的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5 |
孙建华,赵思雄;一次罕见的华南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0年03期 |
6 |
张录青,刘艳群,张曙;韶关“7.19”暴雨成因分析[J];广东气象;2003年03期 |
7 |
张科翔;陕南西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陕西气象;2004年02期 |
8 |
石明生,宁海文,党红梅,周义兵,李定安;一次特大洪灾气象成因分析[J];陕西气象;2001年05期 |
9 |
邓兴旺;卫星雷达资料在梅雨期暴雨短时预报中的应用[J];湖北气象;1996年04期 |
10 |
王西磊;2000年8月9~10日鲁中山区连续大暴雨分析[J];山东气象;2001年02期 |
11 |
滕文芳;北京夏季锋前中尺度云团暴雨个例分析[J];气象;1992年10期 |
12 |
杨林,张丽,张韫;黔南“95.6.25~26”暴雨分析[J];贵州气象;1996年01期 |
13 |
唐渝萍,赵新云,杜策;娄山切变与遵义市强对流天气的关系[J];贵州气象;1999年04期 |
14 |
郑丽娜,靳军,张经珍,张洪卫;“98-7”东营汛期首次暴雨的中尺度分析[J];山东气象;1999年04期 |
15 |
郑定英,杨小萍,苗爱梅;山西省93年“八·四”暴雨分析[J];气象科学;1997年01期 |
16 |
王立琨,郑永光,王洪庆,陶祖钰,马禹,王旭;华南暴雨试验过程的环境场和云团特征的初步分析[J];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
17 |
薛秋芳,梁海河,张沛源;中-β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J];气象;2001年02期 |
18 |
管振云,宋健,周春雨,姚立峰;杭州“七·九”连续暴雨结束分析[J];浙江气象;1998年02期 |
19 |
仪清菊,徐祥德;不同尺度云团系统上下游的传播与1998年长江流域大暴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2期 |
20 |
陈德林,朱炳春;“副高”控制下暴雨天气初探[J];广西气象;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