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物性对地震反射系数的相对贡献
【摘要】:地震剖面与海水物性之间的关系是地震海洋学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选取地中海涡旋、各大洋不同纬度和南海东北部不同月份的三组CTD资料,按海域、季节和深度对法向相对贡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从地中海涡旋CTD资料中选取典型温盐界面进行非法向相对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声速和温度的平均法向相对贡献随着海域、季节和深度呈相似性变化,其变化范围主要由相邻海水团之间的物性差异决定,分别为78%~94%和74%~98%.声速和温度(密度和盐度)的非法向相对贡献随着入射角的增加而增大(减小).用于反演的叠前地震数据应尽量包含较宽入射角范围的道集,特别是对于相对贡献较小的密度和盐度,包含小入射角的地震道对提高反演结果的精度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地中海涡旋的Turner角剖面和相对贡献结果,发现Turner角对相对贡献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其密度和盐度相对贡献较大的区域对应于Turner角为-45°的双稳定区域与扩散对流区域的边界附近,在此区域的密度比为零或较小.南北极附近海域的密度比较小,从而导致高纬度站位出现声速和温度相对贡献偏小的现象.南海东北部冬季表层海水的温度和声速相对贡献偏大则可能是由于黑潮侵入导致海水层温度差异及密度比变大引起.
|
|
|
|
1 |
沈繁銮,李海华,官军;南海地震活动中的时空有序现象[J];中国地震;1993年03期 |
2 |
黄咣凯;南海油气勘探又受外商青睐[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6期 |
3 |
张虎男;南海及其周缘的地震活动与区域稳定性评价[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6期 |
4 |
黄咣凯;南海天然气研究列入国家项目[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6年06期 |
5 |
詹文欢;南海壳体不同深度构造应力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8年02期 |
6 |
刘宝明;;南海万安盆地的圈闭类型及其成因分析[J];南海地质研究;1999年00期 |
7 |
朱照宇,邱燕,周厚云,陈俊仁,欧阳婷萍,钟和贤,谢久兵;南海全球变化研究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04期 |
8 |
许晏平;日本以东南海和南海地震为对象加强调查观测的计划(第一次报告)[J];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07期 |
9 |
邵磊,李献华,汪品先,翦知湣,韦刚健,庞雄,刘颖;南海渐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中的证据[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10 |
李建如;汪品先;;南海20万年来的碳同位素记录[J];科学通报;2006年12期 |
11 |
张江勇;余克服;成鑫荣;施祺;;南沙美济礁滨珊瑚骨骼密度条带的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4期 |
12 |
张振国;方念乔;杜远生;杨胜雄;刘坚;宋城兵;;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及其与大洋结核的对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4期 |
13 |
张玉兰;;南海深海沉积中的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1期 |
14 |
王玉柱;王海荣;高红芳;王志宏;郑良合;吕友生;;等深流作用机制和沉积的研究进展[J];古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
15 |
邵磊;李昂;吴国瑄;李前裕;刘传联;乔培军;;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J];石油学报;2010年04期 |
16 |
李淑玲;孟小红;郭良辉;姚长利;陈召曦;李和群;;南海重磁异常特征及火成岩分布(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0年04期 |
17 |
金春爽;汪集旸;卢振权;;南海西沙海槽6Ma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演化初探[J];矿床地质;2011年01期 |
18 |
袁友仁,杨树康,汤贤赞,王保贵,侯红明,柳枞阳;晚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周缘地块运动与南海演化[J];热带海洋;1994年02期 |
19 |
刘以宣,詹文欢;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及其构造演化[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
20 |
孙湘君,李逊;南海现代花粉传播动力与途径在南北海域的差异[J];中国科学D辑;199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