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壳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
【摘要】:正 地壳和岩圈的发展演变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地壳的构造发展是大地构造学,特别是历史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地壳的构造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从空间上说,地壳是一个非均质体,地表的不均一性是普遍的。这种不均一性首先表现在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的差异,在大陆范围内,又表现在相对稳定的刚性地块与比较活动的塑性褶皱区之间的差异,而塑性褶皱区内部又有相对稳定的块体(中间地块)与比较活动的褶皱带之间的差异。这种不同级别的稳定区与活动区的相互间列是大陆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划分不同构造单元的主要根据。从时间上说,地壳的任何空间分异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所谓稳定与活动是指其发展的全过程和总结果而言。但构造发展的过程不是单调的和等速进行的,而是以漫长的平静演化期与短促的急剧变革期相互交替的方式进行的,尽管地表上不同的构造单元各有
|
|
|
|
1 |
宋贯一;地壳“轧展效应”与海底扩张及大陆漂移[J];地震;1992年01期 |
2 |
王东安,陈瑞君;扬子地台不同时代层状硅岩的硅同位素结果的讨论[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
3 |
B.B.别洛乌索夫;石延汉;;地壳构造和地壳发展的问题[J];地质学报;1953年04期 |
4 |
翁文波;;介绍苏联从大地构造研究石油资源的理论[J];地质学报;1954年03期 |
5 |
吴晖,陆皆泰;试论我区预报业务体系的调整和改革[J];广西气象;1981年04期 |
6 |
Г.А.Твалгрелидэе
,谭运金;两种地壳发展基本类型的成矿作用[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12期 |
7 |
吴祥和,季强,陈笑媛;扬子地台西南缘下石炭统中间界线地层[J];地层学杂志;1997年04期 |
8 |
白志强,崔德根,金东熙;中国华北地台与韩国奥陶系—石炭系界线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
9 |
楊鸿达;;有关中國大地構造術語及構造單元的一些問題[J];中国地质;1957年07期 |
10 |
王鸿祯,莫宣学;中国地质构造述要[J];中国地质;1996年08期 |
11 |
A.B.季穆什,陈保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台后的远程碰撞造山运动和地震活动[J];内陆地震;1997年03期 |
12 |
熊斌辉;下扬子地台油气勘探前景和方向[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年05期 |
13 |
;辞海条目选(三)[J];山西地震;1981年03期 |
14 |
周裕藩;地台[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5年03期 |
15 |
陈家超,冯霞英,孙振家;中国后地台活动区动力特征及浅源强震发震模式[J];地震研究;1986年03期 |
16 |
尹芳钦;地槽地台说初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76年01期 |
17 |
王文祥;西伯利亚地台与边缘褶皱的接触关系[J];煤炭技术;1995年04期 |
18 |
丁林,来庆洲;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J];科学通报;2003年08期 |
19 |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J];地球学报;1990年01期 |
20 |
A.H.Woods,郭玉贵;地球海底的消减──ODP科学家着手调查哥斯达黎加洋壳的再循环[J];海洋地质动态;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