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超大型锗矿床的沉积环境、成岩过程和热液作用与锗的富集
【摘要】:临沧超大型锗矿床的形成与其沉积、成岩和热液作用有密切联系。详细研究了该矿床煤岩产出特征、煤岩组成、无机矿物、微量元素、腐殖体反射率,认为该矿床中的锗主要源于盆地西线的白云母花岗岩的风化作用。在沉积作用阶段,锗被湖水中的低等生物和腐植酸富集,为形成矿化煤打下基础。临沧褐煤经历了泥炭化阶段、早期成岩阶段和热液改造阶段。泥炭化阶段,沉积物中锗被凝胶体吸附和配合。早期成岩阶段,与腐殖酸结合的锗,在碱性还原条件下,大部分发生转移进入到腐殖体的结构中;小部分锗仍与没有缩合成腐殖体的腐植酸形成螫合物或腐殖酸盐。热液改造阶段,循环加热的天水或来自基底的流体经过处于构造软弱带中的煤层,SO2-4被还原,生成热液黄铁矿,同时沉淀出方解石,对于锗起到叠加富集的作用。
|
|
|
|
1 |
杜刚,汤达祯,武文,孙培城,白云来,玄艳琴,黄俊;内蒙古胜利煤田共生锗矿的成因地球化学初探[J];现代地质;2003年04期 |
2 |
顾雪祥,王乾,付绍洪,唐菊兴;分散元素超常富集的资源与环境效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3 |
邹艳梅;王少龙;张玉林;;云南省锗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11期 |
4 |
温汉捷,裘愉卓,刘世荣;硒在干酪根中的两种不同赋存状态:TEM证据[J];地球化学;2003年01期 |
5 |
戚华文,胡瑞忠,苏文超,漆亮;临沧锗矿含碳硅质灰岩的成因及其与锗成矿的关系[J];地球化学;2002年02期 |
6 |
戚华文,胡瑞忠,苏文超,漆亮;临沧锗矿褐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地球化学;2002年03期 |
7 |
戚华文,胡瑞忠,苏文超,漆亮,冯家毅;陆相热水沉积成因硅质岩与超大型锗矿床的成因——以临沧锗矿床为例[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3期 |
8 |
戚华文,胡瑞忠,漆亮;低温含锗溶液与泥炭和褐煤相互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5期 |
9 |
张乾;朱笑青;高振敏;潘家永;;中国分散元素富集与成矿研究新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年04期 |
|
|
|
|
|
1 |
庄汉平,卢家烂,傅家谟,刘金钟;临沧超大型锗矿床元素地球化学及金属元素有机/无机结合状态[J];自然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
2 |
卢家烂,庄汉平,傅家谟,刘金钟;湖北兴山白果园黑色页岩型银钒矿床中银钒赋存状态研究[J];地球化学;1999年03期 |
3 |
庄汉平,刘金钟,傅家谟,卢家烂;临沧超大型锗矿床有机质与锗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97年04期 |
4 |
庄汉平,卢家烂,傅家谟,刘金钟;白果园黑色岩系型银(钒)矿床沉积古环境与银(钒)初始富集[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5 |
庄汉平,卢家烂,傅家谟,刘金钟,任炽刚,邹德刚;临沧超大型锗矿床锗赋存状态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8年S2期 |
6 |
胡瑞忠,毕献武,叶造军,苏文超,漆亮;临沧锗矿床成因初探[J];矿物学报;1996年02期 |
|
|
|
|
|
1 |
赵师庆,席伟谦,李庆辉;淮南矿区煤的深成变质与深部煤质预测[J];安徽地质;1994年03期 |
2 |
顾雪祥,王乾,付绍洪,唐菊兴;分散元素超常富集的资源与环境效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3 |
劳林娟;从茂名盆地第三纪褐煤的分离论锗与煤岩组份的相关性[J];沉积学报;1984年04期 |
4 |
李荣西,金奎励;煤成烃生成及排驱加水热模拟实验[J];沉积学报;1998年01期 |
5 |
唐跃刚,任德贻,刘钦甫,姚光华,甘志杰;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J];沉积学报;1996年04期 |
6 |
邹艳梅;王少龙;张玉林;;云南省锗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11期 |
7 |
卢家烂,庄汉平,傅家谟,刘金钟;湖北兴山白果园黑色页岩型银钒矿床中银钒赋存状态研究[J];地球化学;1999年03期 |
8 |
戚华文,胡瑞忠,苏文超,漆亮;临沧锗矿含碳硅质灰岩的成因及其与锗成矿的关系[J];地球化学;2002年02期 |
9 |
戚华文,胡瑞忠,苏文超,漆亮;临沧锗矿褐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地球化学;2002年03期 |
10 |
温汉捷,裘愉卓,刘世荣;硒在干酪根中的两种不同赋存状态:TEM证据[J];地球化学;2003年01期 |
|
|
|
|
|
1 |
李小明,胡宝清;初论兰坪盆地构造流体与成矿作用的时空格架及可能的成矿模式[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年02期 |
2 |
翟裕生,吕古贤;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成矿作用[J];地球学报;2002年02期 |
3 |
曾普胜,王海平,莫宣学,喻学惠,李文昌,李体刚,李红,杨朝志;中甸岛弧带构造格架及斑岩铜矿前景[J];地球学报;2004年05期 |
4 |
毕先梅,莫宣学;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
5 |
王立全,潘桂棠,李定谋,徐强,林仕良;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地史演化[J];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6 |
薛春纪,陈毓川,杨建民,王登红,徐珏;滇西北兰坪铅锌银铜矿田含烃富CO_2成矿流体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
7 |
从柏林,吴根耀,张旗,张儒媛,翟明国,赵大升,张雯华;中国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带岩石大地构造演化[J];中国科学B辑;1993年11期 |
8 |
侯增谦;杨竹森;徐文艺;莫宣学;丁林;高永丰;董方浏;李光明;曲晓明;李光明;赵志丹;江思宏;孟祥金;李振清;秦克章;杨志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006年04期 |
9 |
侯增谦;潘桂棠;王安建;莫宣学;田世洪;孙晓明;丁林;王二七;高永丰;谢玉玲;曾普胜;秦克章;许继峰;曲晓明;杨志明;杨竹森;费红彩;孟祥金;李振清;;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006年05期 |
10 |
侯增谦;曲晓明;杨竹森;孟祥金;李振清;杨志明;郑绵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郑有业;聂凤军;高永丰;江思宏;李光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006年06期 |
|
|
|
|
|
1 |
戚华文,胡瑞忠,苏文超,漆亮;临沧锗矿褐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地球化学;2002年03期 |
2 |
姚多喜,支霞臣,王馨;煤及其燃烧产物飞灰和底灰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集散规律[J];地球化学;2003年05期 |
3 |
朱建明,梁小兵,李社红,左维,苏宏灿;湖北恩施渔塘坝自然硒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J];地质论评;2005年04期 |
4 |
郑刘根;刘桂建;张浩原;高连芬;薛翦;;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06年01期 |
5 |
戚华文,胡瑞忠,漆亮;低温含锗溶液与泥炭和褐煤相互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5期 |
6 |
曾普胜,蒙义峰,杨竹森,裴荣富,王训诚;安徽铜陵矿集区与块状硫化物矿床有关的热水沉积岩[J];矿床地质;2004年03期 |
7 |
杨海生,周永章,杨志军,张澄博,杨小强,付伟;湖南二叠系层状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矿产与地质;2003年05期 |
8 |
郑荣才;文华国;高红灿;柯光明;;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喷流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2006年04期 |
9 |
严贤勤;孟凡巍;袁训来;;徐淮地区新元古代九顶山组燧石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6年03期 |
10 |
刘飞燕;朱志敏;沈冰;;我国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及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5期 |
|
|
|
|
|
1 |
张淑苓,尹金双,王淑英;云南帮卖盆地煤中锗存在形式的研究[J];沉积学报;1988年03期 |
2 |
庄汉平,刘金钟,傅家谟,卢家烂;临沧超大型锗矿床有机质与锗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97年04期 |
3 |
庄汉平,卢家烂,傅家谟,刘金钟;白果园黑色岩系型银(钒)矿床沉积古环境与银(钒)初始富集[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4 |
庄汉平,卢家烂,傅家谟,刘金钟,任炽刚,邹德刚;临沧超大型锗矿床锗赋存状态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8年S2期 |
5 |
张乾,董振生,战新志;鄂西白果园黑色页岩型银钒矿床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学报;199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