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包裹体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测定及其意义
【摘要】:应用显微光度术、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Micro-FT.IR)结合均一温度测量,对胜利油气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有机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区分出两类有机包裹体,即原生有机包裹体和次生有机包裹体。有机包裹体荧光特征和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研究表明:(1)原生有机包裹体中含有硫醇化合物,其烃类有机质烷基碳链较长,碳原子数约为15-17;次生有机包裹体中除含有硫醇外,还含有一定量的H2S,其烃类有机质烷基碳链较短,碳原子数约为5—6;(2)原生有机包裹体热演化程度比次生有机包裹体热演化程度低,与均一温度测量结果一致(前者为87-91℃,后者为98—105℃);(3)原生有机包裹体和次生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和热演化程度分别与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特征和有机质生烃热演化程度相符合。结合地质分析表明原生有机包裹体是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烃类运移产物,具“自生自储”特点,而次生有机包裹体是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二次运移的产物与直接证据。沙三段是沙河街组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层位,因而是寻找油气资源的主要目标层。研究表明,有机包裹体是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演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
|
|
1 |
施继锡,李本超,傅家谟,刘德汉,彭平安;有机包裹体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03期 |
|
|
|
|
|
1 |
郑荣才,彭军,高红灿,柯光明;川西坳陷断裂活动期次、热流体性质和油气成藏过程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2 |
张世华;;川西坳陷须三-须四段含油气系统生排烃过程与主要成藏期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3 |
施继锡;有机包裹体作为碳酸盐岩区油气远景评价标志的初步研究[J];沉积学报;1991年S1期 |
4 |
李荣西,金奎励,周雯雯,杨建业;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J];沉积学报;2001年04期 |
5 |
王震亮,陈荷立;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J];沉积学报;2002年02期 |
6 |
解习农,王增明;盆地流体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03年01期 |
7 |
陈勇;林承焰;张善文;宋国奇;周振柱;于雯泉;郑洁;;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深层天然气储层流体包裹体油气地质研究[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
8 |
胡善亭,王英哲,刘桂荣,孟繁聪,孙克勤,李儒丰;鸡西煤田煤成气赋存规律[J];东北煤炭技术;1994年02期 |
9 |
林舸,王岳军,李自安;盆地基本构造样式与天然气成藏[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9年03期 |
10 |
戴金星,卫延召,赵靖舟;晚期成藏对大气田形成的重大作用[J];中国地质;2003年01期 |
|
|
|
|
|
1 |
程军;刘伟;程正发;宋明水;李学田;;近地表荧光光谱特征及其与烃源岩关系初探——以合肥盆地为例[J];安徽地质;2004年04期 |
2 |
吴福元,孙德有;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3 |
高山林,韩庆军,杨华,蔺方晓,蔺宏斌;鄂尔多斯盆地燕山运动及其与油气关系[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4 |
谢大进,孙正义,王桂萍;松南八屋油气田储层物性参数与油气储集关系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5 |
马锋,刘立,欧光习,孙晓明;大港滩海区沙河街组一段下部流体包裹体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4期 |
6 |
张俊,庞雄奇,姜振学,邵振军,陈冬霞,王亮;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含油性定量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
7 |
史建南,姜建群,陈富新,顾国忠;大民屯凹陷超压发育机制及其成藏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
8 |
杜春国;邹华耀;邵振军;张俊;;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成因机理与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
9 |
邵先杰;;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产状、组分及成因序次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
10 |
于明德;王璞珺;施昌瑞;张辉;唐华风;李凤勋;;焉耆盆地包裹体特征和伊利石测年对油气成藏期次的指示[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
|
|
|
|
|
1 |
雷裕红;罗晓容;潘坚;赵建军;王鸿军;;大庆油田西部地区姚一段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
2 |
王光辉;张刘平;;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及其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油气资源研究室[C];2013年 |
|
|
|
|
|
1 |
李荣西,金奎励,艾天杰;有机包裹体研究方法简介[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S1期 |
2 |
何谋春,吕新彪,王群英;有机包裹体的拉曼光谱测定[J];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02期 |
3 |
施继锡,兰文波;国外有机包裹体研究的某些进展[J];矿物学报;1994年04期 |
4 |
张志坚,张文淮;有机包裹体的研究现状[J];地质科技情报;1995年03期 |
5 |
唐俊红,张同伟,鲍征宇,张铭杰;四川盆地西南部储层有机包裹体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油气来源的指示[J];地质论评;2005年01期 |
6 |
王一刚,刘志坚,文应初;川东石炭系储层有机包裹体、储层沥青与烃类运聚关系[J];沉积学报;1996年04期 |
7 |
李荣西,周生斌;矿物中单个有机包裹体测试与TOF-SIMS技术的应用[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
8 |
姜亮,王延斌,吴培康,葛和平,王志连;东海盆地台北坳陷有机包裹体化学成分及成因[J];地质科学;2001年02期 |
9 |
刘小平,徐健,杨立干;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研究中的应用——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1期 |
10 |
李荣西,胡瑞忠,方维萱;胜利油气区奥陶系顶部风化壳有机包裹体初步研究及其意义[J];地质科学;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