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金挖耳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筛选
【摘要】:从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的花、茎、叶、果实和根中分离出92株内生菌,其中真菌68株,细菌16株,放线菌8株;对峙法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中22株内生菌分别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2株内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H-32的发酵液稀释10倍和内生真菌H-18、Y-12、G-4、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0.5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均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具75%以上的抑制效果;活体组织法测定结果,H-32的发酵液和H-18、J-1、Y-17、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2.0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综合分析认为,H-32、H-18和G-6等内生菌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
|
|
1 |
张超,吴恭谦,王学武,王洪,伍越寰,王中夏;新杀菌剂—拟原白头翁素A大田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1999年03期 |
2 |
余波;赵力;曹建波;彭远义;;植物内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3期 |
3 |
孔庆军;王莹;葛彬;;棉花内生菌筛选纯化及抑菌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7期 |
4 |
张超,吴恭谦,伍越寰,王中夏,王林,李贤忠,管传棉;拟原白头翁素A大田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4期 |
5 |
田雪亮;单长卷;;黄瓜种子及幼苗内生细菌分离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
6 |
陈利军;陈月华;史洪中;胡肄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
7 |
肖春玲;肖力;李晓红;;黄花夹竹桃内生细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
8 |
陈欣;刘常宏;王艳艳;顾玉诚;幸颖;汤城;;内生细菌ZJ1105的分离及其抗真菌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
9 |
杨润亚;李艳华;柳娜娜;;连翘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
10 |
王新风;戴传超;蒋海龙;杨芳;毛善国;;内生菌混合菌剂田间防治杨树虫害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
|
|
|
|
|
1 |
尹文兵,李伟,杜桂森,黄勤妮;西藏红景天组织培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8期 |
2 |
徐子勤,贾敬芬;沙蒿组织培养植株再生[J];西北植物学报;1995年02期 |
3 |
吴静萍,郑师章;密花石斛菌根菌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5期 |
4 |
邱观荣;紫杉醇植物内生真菌来源及其生物多样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8年04期 |
5 |
袁志林,戴传超,史央,王安琪,张德珍;内生真菌B3促进水稻生长的机理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6 |
邱德有,黄美娟,方晓华,朱澂,朱至清;一种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J];真菌学报;1994年04期 |
7 |
张玲琪,谷聲甦,邵华,魏蓉城;发酵产鸢尾酮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香特性的初步研究[J];菌物系统;1999年01期 |
8 |
肖盛元,郭顺星,杨峻山;粉红粘帚霉菌丝体化学成分研究[J];菌物系统;2001年04期 |
9 |
刘宁,陈蓉蓉,谷晓明;矮杨梅叶的抑菌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0 |
王梅霞,陈双林,闫淑珍,霍娟;一株产黄酮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培养介质的初步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