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林生;;簇毛麦的遗传学研究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09年11期 |
2 |
陈全战;张边江;周峰;华春;;簇毛麦染色体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年05期 |
3 |
林廷安;李春兰;常俊英;;簇毛麦幼穗培养的植株再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4 |
赵继新,陈新宏,武军,傅杰,杨群慧,何蓓茹,赵立创,孙晓娟;普通小麦-滨麦-簇毛麦三属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5 |
陈孝,施爱农,尚立民;簇毛麦对不同白粉病菌菌系的抗性反应及其在小麦遗传背景下的表达[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1期 |
6 |
周爱芬,夏光敏,陈秀玲,陈惠民;同一小麦品种不同来源的两种原生质体与簇毛麦原生质体融合再生杂种植株(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年08期 |
7 |
张庆勤;张立异;朱文华;谢水仙;;簇毛麦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利用[J];植物保护学报;1998年01期 |
8 |
黄迎春;簇毛麦的酯酶同工酶基因在小麦遗传背景中的表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9 |
陈佩度,周波,齐莉莉,刘大钧;用分子原位杂交(GISH)鉴定小麦-簇毛麦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J];遗传学报;1995年05期 |
10 |
夏光敏,陈惠民,周爱芬;普通小麦与簇毛麦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研究[J];中国科学C辑;1996年01期 |
11 |
陈孝,徐惠君,杜丽璞,尚立民,韩彬,施爱农,肖世和;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向普通小麦导入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6年05期 |
12 |
李辉,陈孝,辛志勇,徐惠君,马有志;组织培养诱导普通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易位系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13 |
刘成;杨足君;冯娟;周建平;迟世华;任正隆;;利用小麦微卫星引物建立簇毛麦染色体组特异性标记[J];遗传;2006年12期 |
14 |
刘润堂;;簇毛麦抗白粉病新种质的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
15 |
刘大钧,陈佩度;簇毛麦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的染色体N-分带[J];遗传学报;1984年02期 |
16 |
杨足君,李光蓉,任正隆;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向四川小麦转移的分子标记育种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7 |
张小萍;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杂交后代中的簇毛麦染色体[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8 |
刘润堂,白建荣,温琪汾;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导入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
19 |
赵继新;武军;陈新宏;程雪妮;董剑;刘淑会;杨群慧;朱建楚;;几种小麦族亲缘植物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
20 |
余懋群,邓光兵,张小萍,马欣荣,陈静;phlb基因对簇毛麦遗传物质向小麦直接遗传转移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1999年S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