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
【摘要】:本文综述了最近 5 0年青藏高原古地理演化中一些基本问题研究进展。分析了中新世~上新世青藏古地理环境 ,高原在 3 6MaBP海拔不超过 10 0 0m ,此后强烈隆升。青藏高原最近三次冰期年代分别为 72 5~ 5 81、 2 89~ 136、 82~ 10kaBP ,冰期中不存在“大冰盖”。高原晚新生代重大古地理演化阶段和事件为 :38~ 2 2MaBP行星风系控制的热带 亚热带低地、 2 2~3 6MaBP古季风出现与主夷平面发育、 3 6~ 1 7MaBP高原强烈隆升与现代季风形成和现代河谷发育、 1 1~ 0 6MaBP高原抬升进入冰冻圈与大冰期出现、 0 15MaBP以来强烈隆升与高原内部干旱化。本文还讨论了高原古地理尚需深入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
|
|
|
|
1 |
谢冰晶;程捷;田明中;;浅析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纪的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冈底斯中段为例[J];地质与勘探;2011年01期 |
2 |
邵兆刚;孟宪刚;朱大岗;杨朝斌;雷伟志;王津;韩建恩;余佳;孟庆伟;吕荣平;钱程;;从能量输入角度讨论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
3 |
徐祥德,陈联寿;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1994~2000)──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0年00期 |
4 |
邓万明;孙宏娟;;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与高原隆升关系[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
5 |
葛永刚,魏明建;青藏高原隆升综合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
6 |
李廷栋;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2年07期 |
7 |
王跃,李森,王建华,阎满存;试论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1996年02期 |
8 |
张荣祖,郑昌琳;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区系演变[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
9 |
李吉均,方小敏,潘保田,赵志军,宋友桂;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1年05期 |
10 |
郑度,林振耀,张雪芹;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
11 |
郑庆林,燕启民;青藏高原对莫东北侧初夏干旱天气影响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
12 |
杨喜峰,蒋尚城;青藏高原OLR场的季节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04期 |
13 |
高锐;对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研究规划的建议[J];中国地质;1995年06期 |
14 |
赵文津;岩石圈深部探测与青藏高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2期 |
15 |
邵兆刚;孟宪刚;朱大岗;杨朝斌;雷伟志;王津;韩建恩;余佳;孟庆伟;钱程;;青藏高原层状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初探[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
16 |
罗四维;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J];高原气象;1983年02期 |
17 |
李廷栋;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5年01期 |
18 |
;青藏高原在变暖[J];湖北气象;1996年01期 |
19 |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6期 |
20 |
周玖,黄修武,王学昌,刘延敏;青藏高原重力构造[J];地质科学;198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