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的大气浑浊度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Angstrom大气浑浊度系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得出了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大气浑浊度系数的计算方法。据此利用1982年8月至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部分观测站的太阳直接辐射资料计算了大气浑浊度系数,分析了它的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常规气象要素拟合得出了计算大气浑浊度系数的经验公式,计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浑浊度系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
|
|
|
1 |
周允华,项月琴,谢贤群;呼伦贝尔草原大气浑浊度的测量和尘埃输送的初步探讨[J];大气科学;1978年04期 |
2 |
季国良,江灏,柳艳香;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汽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1989年01期 |
3 |
王尧奇,沈志宝,季国良,吴敬之,王文华,水登潮;兰州冬季的大气浑浊度[J];高原气象;1982年04期 |
4 |
季国良;青藏高原主体的大气透明度特征[J];高原气象;1985年S2期 |
5 |
周允华,项月琴;北京地区大气浑浊度的测量和沙尘污染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1984年05期 |
6 |
方先金
,高庆先
,翁笃鸣;我国大气混浊度系数的分布状况[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
7 |
项月琴,周允华,单福芝;太阳直接辐射的分光测量[J];气象学报;1980年01期 |
|
|
|
|
|
1 |
肖瑶;赵林;李韧;姚济敏;;青藏高原腹地高原多年冻土区能量收支各分量的季节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11年05期 |
2 |
周允华;;北京地区太阳直接辐射的分光能量[J];地理科学;1987年04期 |
3 |
谢贤群,鲍士柱;海拉尔东部开垦地与草场地表热量平衡及其对尘埃输送的影响[J];地理学报;1978年02期 |
4 |
徐淑英,郑斯中;三十年来我国的气候学研究工作[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
5 |
田国良;呼伦贝尔草原的太阳分光辐射能和光合潜力[J];地理学报;1980年01期 |
6 |
林振耀,吴祥定,田国良;西藏高原暖季(5-10月)大气浑浊度及消光特性的初探[J];地理学报;1984年03期 |
7 |
周允华;中国地区的太阳紫外辐射[J];地理学报;1986年02期 |
8 |
周允华,项月琴;太阳直接辐射光量子通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J];地理学报;1987年02期 |
9 |
陈渭南,董光荣,董治宝;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1994年05期 |
10 |
季国良,王尧奇,沈志宝,王文华,陈有虞,吴敬之,水登潮,马庆华,李凯才;兰州市区冬季低空的风场特征[J];环境研究;1983年04期 |
|
|
|
|
|
1 |
段建军,陈受钧,郑用升;对大气气溶胶的辐射效应的数值试验[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2 |
周允华,项月琴;太阳直接辐射光量子通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J];地理学报;1987年02期 |
3 |
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张增祥,王一谋,周自江,鞠洪波,黄签;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
4 |
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
5 |
王式功,王金艳,周自江,尚可政,杨德保,赵宗锁;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
6 |
周允华,项月琴,谢贤群;呼伦贝尔草原大气浑浊度的测量和尘埃输送的初步探讨[J];大气科学;1978年04期 |
7 |
王栋梁,邱金桓;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季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J];大气科学;1988年01期 |
8 |
邱金桓,孙金辉;沙尘暴的光学遥感及分析[J];大气科学;1994年01期 |
9 |
牛生杰,章澄昌,孙继明;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
10 |
胡泽勇,黄荣辉,卫国安,高洪春;2000年6月4日沙尘暴过境时敦煌地面气象要素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的变化[J];大气科学;2002年01期 |
|
|
|
|
|
1 |
李韧;赵林;丁永建;沈永平;季国良;刘广岳;杜二计;肖瑶;孙琳婵;刘杨;石伟;;青藏高原地面有效辐射变化及其对表层土温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1年05期 |
2 |
刘治国;奚晓霞;王锡稳;陶健红;杨建才;闫红霞;;兰州市区2002年春季3~4月近地层大气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J];干旱气象;2006年02期 |
3 |
孔丹;何清;张瑞军;黄向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春季一次沙尘暴沙尘气溶胶的辐射特征[J];干旱气象;2008年02期 |
4 |
李韧,季国良,杨文,吕兰芝,周晓平;敦煌地区晴空散射辐射影响因子的统计特征[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5 |
孙俊;胡泽勇;荀学义;彭雯;吕斌;徐丽娇;;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反照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3期 |
6 |
沈志宝,魏丽;黑河地区大气沙尘对地面辐射能收支的影响[J];高原气象;1999年01期 |
7 |
王建才;高聚忠;白修宇;;红外制导系统大气衰减影响分析[J];红外;2006年09期 |
8 |
冯岚;张武;向涛;史晋森;宋松涛;曹贤杰;黄建平;;张掖地区春季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
9 |
汪季,周心澄,周建忠,韩春阳;沙尘暴尘源形成及分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0 |
陈碧辉,李跃清,闵文彬,罗磊;城市环境气象的研究进展[J];四川气象;2005年02期 |
|
|
|
|
|
1 |
竺可桢;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J];地理学报;1964年01期 |
2 |
陈明荣,王周昆;秦岭山地的太阳辐射特征[J];地理学报;1965年03期 |
3 |
邹进上,刘惠兰;我国平均水汽含量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其控制因子[J];地理学报;1981年04期 |
4 |
周允华;青藏高原地面长波辐射经验计算方法[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
5 |
周允华,项月琴,谢贤群;呼伦贝尔草原大气浑浊度的测量和尘埃输送的初步探讨[J];大气科学;1978年04期 |
6 |
马延华;平流层气溶胶浓度反常对于中国上空大气浑浊度的影响[J];大气科学;1982年01期 |
7 |
王尧奇,沈志宝,季国良,吴敬之,王文华,水登潮;兰州冬季的大气浑浊度[J];高原气象;1982年04期 |
8 |
陆渝蓉,高国栋;中国大气中的水汽平均输送[J];高原气象;1983年04期 |
9 |
王尧奇,水登朝;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J];高原气象;1985年01期 |
10 |
瞿章,王可丽;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环流和天气[J];高原气象;1985年S2期 |
|
|
|
|
|
1 |
祁栋林,黄建青,赵玉成;瓦里关山大气浑浊度的初步分析[J];青海环境;1999年01期 |
2 |
袁福茂,季国良,马晓燕;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大气浑浊度的观测和分析[J];高原气象;1998年02期 |
3 |
文军,季国良,吕兰芝;黑河实验地区大气浑浊度的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1994年03期 |
4 |
周允华,项月琴,谢贤群;呼伦贝尔草原大气浑浊度的测量和尘埃输送的初步探讨[J];大气科学;1978年04期 |
5 |
马晓燕,邱传涛;张掖地区的大气浑浊度[J];高原气象;1993年02期 |
6 |
文军;甘肃省河西黑河流域沙漠、戈壁地区夏季大气浑浊度与沙尘特性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
7 |
沈志宝,文军;沙漠地区春季的大气浑浊度及沙尘大气对地面辐射平衡的影响[J];高原气象;1994年03期 |
8 |
沈志宝,魏丽;黑河地区大气沙尘对地面辐射能收支的影响[J];高原气象;1999年01期 |
9 |
王尧奇,沈志宝,季国良,吴敬之,王文华,水登潮;兰州冬季的大气浑浊度[J];高原气象;1982年04期 |
10 |
马延华;平流层气溶胶浓度反常对于中国上空大气浑浊度的影响[J];大气科学;1982年01期 |
|